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与财政支出结构之间的关系。本论文首先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特征,然后利用历史演进的分析方法考察了财政分权体制下,中国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行为及特点,重点构建了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与财政支出结构的数理经济模型,并试图通过经济计量模型验证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与财政支出结构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特征分析,我们发现:支出责任的高度地方化在中国表现得十分突出,地方政府几乎承担了包括行政管理、公安、司法、公共卫生、教育、医疗卫生等所有的公共事务支出。伴随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膨胀,地方财政支出存在结构性扭曲。其次,中国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行为具有很强的演化进程。中国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兄弟竞争”;财政包干体制下的地方财政竞争;分税制下的地方财政竞争。通过研究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变迁过程,我们发现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1)竞争具有强的路径依赖性。(2)竞争手段也不断丰富和多样化。(3)竞争主体的行为受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约束。(4)中央主导与区域自主性发挥相结合的竞争。这种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一方面提高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提供上的效率,硬化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促进了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但所带来的地区差距拉大、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重复建设严重等方面的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特别是,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导致了财政支出结构的扭曲。最后,理论和实证表明,财政竞争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偏向性影响。本文在财政竞争和晋升竞争的同一框架内,建立理论模型,深入考察了地方官员的经济行为,及其造成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上的扭曲。研究发现:中央对于地方官员的垂直控制体制和地区间激烈的财政竞争是中国过去30年改革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经济增长率、公共产品供给、地方官员的任期以及税率都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官员的支出行为。中央越强调GDP的考核方式,地方官员任期越短,则地方官员为了能在晋升竞争中胜出,必然会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能够促进本地增长的基础设施上。再加上资本流动带来的地方官员额外投资的激励,地方官员会更加加大对任期内的基础设施投资,从而进一步使得公共产品和个人消费的空间和比例相对减少。同时利用1997-2004年公共卫生支出比重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地方财政竞争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进行经验验证。研究发现,在财政激励和晋升激励双重作用下,地方政府间展开了激烈的财政竞争,由于各地财力有限,地方政府更多地把财政资源投入到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中,从而挤占了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同时由于地区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财政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尽相同,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欠发达地区由于财力上的巨大差距客观存在,在财政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因此会更加忽视当地居民的卫生公共服务需求,进而导致公共卫生支出的不足。因此,我们认为,改变现有地方支出结构扭曲的状况,必须要从多方面入手优化中央对地方的激励方式和结构,重构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间的关系。(1)建立规范的财政支出制度,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2)改革政府考核机制,实现地方政府治理转型;(3)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支出能力;(4)深化体制改革,发挥“以足投票”的偏好表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