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龋病是一种口腔内多因素疾病,其发生的先决条件是细菌的存在。口腔内的主要致龋菌为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其次为乳杆菌和放线菌属。其中变异链球菌与龋病的发生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在菌斑生物膜形成的早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没有致龋菌的存在,龋病就不会发生,且致龋又必须依赖于菌斑生物膜这种特定的生态环境,因此,控制菌斑的形成、抑制变异链球菌等致龋菌的生长繁殖是防治龋病的重要措施。目前在口腔领域内公认的抗菌能力较强的药物有氯已定、氟化物等,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长期使用会引起口腔菌群紊乱,味苦、着色等不良反应。因此,寻找一种使用安全并能有效调理口腔生态平衡的天然防龋药物已成为龋病防治的研究重点。许多中草药如黄柏、黄连、金银花、鱼腥草、五倍子等均有一定的抗菌性能,且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五倍子(Galla Chinensis,GCE)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上寄生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虫寄生而形成,其用药历史悠久,主要成分为单宁酸(tannic acid),亦称鞣酸,具有抗菌、抗氧化、收敛止血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在口腔领域的应用中五倍子可抑制致龋菌、促进釉质再矿化以及对牙周炎的防治等作用,但五倍子的有效成分单宁酸对变异链球菌的作用研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测定五倍子单宁酸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作用,并观察其在剪切力作用下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以及对牙体硬组织、牙科材料表面及其粘接界面菌斑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为其进一步在口腔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提示其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防龋药物应用于临床。1.五倍子单宁酸对变异链球菌及其生物膜形成的体外研究本实验通过测定五倍子单宁酸及氯已定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参照所测结果设定五倍子单宁酸组在后续实验中浓度分别为8mg/ml和16mg/ml;对照组采用0.2%洗必泰(CHX)即常用漱口水浓度。还测定了各组在特定作用时间上的杀菌曲线,结果显示16mg/ml五倍子单宁酸具有接近于0.2%洗必泰的瞬时杀菌效果。利用微流体系统培养在0.8dyne剪切力作用下的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观察各实验组对早期菌斑生物膜的形成是否有影响,结果为0.2%洗必泰组和8mg/ml、16mg/ml五倍子单宁酸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形成完整的菌斑生物膜,洗必泰组视野内基本为散在的死菌存在,五倍子组只可观察到少量散在的死菌和活菌;但两者在抑制早期菌斑生物膜的形成上具有一致的作用。2.五倍子单宁酸对牙体硬组织、牙科材料表面及其界面菌斑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首先通过电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在牙釉质、牙本质上各实验组对变异链球菌的作用研究;其次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定在树脂、玻璃离子和全瓷表面上各实验组处理后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活菌百分比;以及利用电镜对树脂与牙本质粘接界面处进行各组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五倍子单宁酸组在牙釉质牙本质及界面处均未形成菌斑生物膜,并可观察到变异链球菌形态有一定的变化;激光共聚焦观察各材料表面活菌死菌比例,统计分析后三种材料的各实验组活菌百分比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同一实验组三种材料之间比较尚无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