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组分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对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en_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表面活性原理的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具有掺量小、温拌效果好等诸多优点,是目前主流温拌技术之一,国内对于该技术的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为探究适用于温拌技术的油溶性表面活性添加剂开发方向和原理,本研究选择三种单组分表面活性剂:油酸酰胺、芥酸酰胺与Span80,其均具有适用于温拌沥青混合料(Warm Mix Asphalt,WMA)的潜在功能,并具有两两相同的极性基团或非极性基团。通过试验分析表面活性剂的基团性质与温拌温铺效果的相关性规律,并探究其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服役性能的影响规律,验证其作为温拌添加剂的适用性。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根据表面活性剂对溶(熔)体系及界面的作用效果,按表面活性剂的降低沥青黏度作用、促进油—石界面润湿铺展作用、对裹覆沥青颗粒的润滑减阻作用,分别设计施工期工作性的评价试验。根据表面活性剂对施工状态沥青及混合料的工作性能影响,分析其拌和—压实过程作用效果。结果显示:1)三种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均能降低高温段沥青的黏度,但降低幅度有限,按等黏温度计算的降温幅度远低于后续混合料试验的结果。2)三种表面活性剂均能使沥青表面自由能的极性分量增加,并与剂量正相关。这种界面作用使拌和中沥青更易于在石料表面润湿铺展,颗粒间阻力降低变得更润滑。变温度拌和裹附率试验和变温度压实试验表明,在0.9%剂量下,三种单组分表面活性剂可使适宜拌和的温度降低10℃~20℃,压实温度降低20℃~30℃。结合三种表面活性剂基团性质的对比分析得出:油溶性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团极性越强,非极性基团链长越长,适宜拌和与压实的温度降低越明显。通过沥青的经验指标与流变性能的变化探究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对沥青服役期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出:三种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均有使90#基质沥青高温稳定性降低、常温下变软、温度敏感性降低以及低温延展性增强的趋势;且三种表面活性剂降低了 90#基质沥青的高温抗变形性能,对沥青的粘弹比例影响不大,改善了沥青的低温性能。通过沥青混合料试验考察评价了不同单组分表面活性剂对混合料服役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出:掺加三种单组分表面活性剂并在较低温度下拌和与压实得到的温拌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与热拌混合料持平,且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有所改善。符合WMA技术对服役段影响的性能要求。综上,三种单组分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契合WMA技术原理,降温幅度不低于商品温拌剂,可作为温拌添加剂使用。本研究所揭示的基团性质影响规律可为温拌添加剂的开发提供技术参考,高性能表面活性原理的温拌添加剂可以在单组分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基础上复配优化,增加非极性基团的链长与极性基团的极性有利于提高温拌温铺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白细胞介素6(IL-6)/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胰腺癌细胞PANC-1,分别加入质粒DNA+脂质体(对照组)、小干扰RNA质粒+脂质体(IL-6干扰组)、小干扰RNA空载质粒+脂质体(IL-6干扰空载组)、IL-6过表达质粒DNA+脂质体(IL-6过表达组)、IL-6过表达空载质粒DNA+脂质体(IL-6过表达空载组)进行转染。采
确定最适的林隙面积及林隙微生境对温带次生林恢复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的经营实践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我国东北温带小兴安岭中期山杨林和白桦林林隙内红松(Pinus 幼树(35a)为研究对象,利用CIRAS-2光合仪测定小兴安岭杨桦林不同大小林隙(大林隙-201m2、中林隙-113m2、小林隙-50m2)内的各位置(中心区、过渡区和边缘区)和林内(12m2)红松幼树的光合参数(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
角果碱蓬(Suaeda corniculata)是天然分布在东北盐碱地的一种真盐生植物,对盐碱胁迫具有很强的耐受性,但目前对其适应盐碱胁迫的分子基础并不十分清楚。转录因子能够激活或抑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目前已被证实在植物抗逆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热激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HSF)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响应过程,目前HSF基因在调节植物
在以前的研究工作中,我们使用原位沉积的羟基氧化钴(CoOOH)和ZIF-67(一种钴基金属-有机骨架,Co-MOF)衍生的羟基氧化钴(ZIF-67-OOH)作为中间层,极大地提升了聚吡咯@纤维素纤维(PPy@CFs)的电容性能。当电流密度为 0.2 A g-1 时,PPy@CoOOH@CFs 和 PPy@ZIF-67-OOH@CFs 的比电容分别为571.3和696.65 F g-1。然而,钴金属
学位
学位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碳库,土壤有机碳储量受到土地利用/覆被面积变化和该土地类型的有机碳密度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以2019年为研究结束时间,分别以大庆建市初级阶段的1984年和植树造林工程收尾阶段的2009年为研究开始时间,通过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利用多种参数定量分析不同时间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强度和方向,结合野外实地取样分析对土壤有机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明显升高,全球变暖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气候变暖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周期,而花期的变化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植物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尤其是高山植物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探究高山植物的花期更具有代表性。为了更多地了解植物花期对温度变化的具体响应,并制定出合理的植物保护措施。本文以典型的高山植物绿绒蒿属(Meconopsis)为例,基于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hinese Virtual Herb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