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蛭弧菌是一类专门以捕食细菌为生的寄生型细菌,广泛存在于淡水、污水、沉淀物、土壤和植物根际等环境,可穿入宿主细菌的细胞壁并在其内繁殖,最终造成宿主细菌裂解死亡,其裂解范围以革兰氏阴性细菌为主。采用生物方法,利用蛭弧菌的寄生型特性和宿主范围广的特点,消除或者抑制致病菌,与容易引起很多副作用的抗生素相比,将蛭弧菌用于食品安全或防治水产养殖病害,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作为一种生物净化因子的蛭弧菌,具有良好的寄生特性、宿主范围广和无残留的优点,但一般情况下,蛭弧菌可以裂解大多数科、属的革兰氏阴性菌,而蛭弧菌可裂解阳性菌的报道极少。其裂解宿主菌的能力颇受人们关注。国内外学者多报道了淡水和海水环境蛭弧菌特性及其应用,而通过诱变以使蛭弧菌裂解能力增强还未曾有报道。
本试验以蛭弧菌BD103为出发菌株,采用UV辐照辅以助诱变剂LiCl和红外线作为诱变方法,分别对其蛭质体和游泳体进行诱变,以达到提高其对宿主菌裂解能力的目的。蛭弧菌蛭质体应用本法时,蛭质体的制备时间选取15min、30min、45min和60min四个时间段,紫外照射时间段选取0min、20min、40min、60min、80min、100min和120min。蛭弧菌游泳体应用本法时,紫外照射时间段选取0min、3.5min、4min、4.5min、5min、5.5min和6min。同时,助诱变剂LiCl溶液浓度为1.0%,15W紫外照射,照射距离为10cm。
研究结果表明,UV诱变对BD103蛭质体的诱变效果不够理想,正突变率很低,且制备过程繁琐。但在BD103蛭质体UV诱变中制备时间为15min、30min、60min,对应UV辐照时间分别为20min、20min、80min时,以阳性菌D13为宿主的双层平板上有噬菌斑长出。这说明对BD103蛭质体采用UV辐照,辅以助诱变剂LiCl及红外线,对于增强原菌株的裂解性能有一定的作用。比较蛭质体制备四个时间段的出斑情况,可知蛭质体的制备时间为30min。BD103游泳体诱变结果表明,BD103游泳体UV诱变正突变率比BD103蛭质体UV诱变正突变率要高,效果较显著。其诱变效果与诱变次数有关,-次诱变至四次诱变中,随着诱变次数的增加,效果愈明显。本试验从诱变所得的14株可使阳性菌D13裂解的诱变株中筛选出了3株裂解能力较强的诱变菌株。对筛选出的3株蛭弧菌诱变株与原菌株的裂解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菌株只能裂解革兰氏阴性菌Shewanella algae strain 27。而3株蛭弧菌诱变株则可裂解革兰氏阴性菌沙门氏菌S029、S143、S394和革兰氏阳性菌D3、D13。3株诱变株的裂解能力优于原菌株。但3株蛭弧菌诱变株及原菌株对阳性菌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枯草杆菌、肠球菌均不能裂解。由此说明3株蛭弧菌诱变株的裂解能力还有待加强,有待进行进一步诱导突变。本研究通过对蛭弧菌采取诱变等手段,筛选出3株强诱变株,增强了原菌株的裂解能力,为提高水产食品质量和水产养殖提供强有力的安全措施,为食物中毒、鱼类病害防治和食品安全提供新的手段。将蛭弧菌通过诱变以改变其性状,达到增强其裂解能力的目的,研究开发适合于我省水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技术和方法是一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