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低水平的体力活动和较长的视屏时间能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健康效应。但国内有关体力活动、视屏时间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描述体力活动及视屏时间的现况,分析与体力活动及视屏时间有关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等变量,并且进一步探讨体力活动及视屏时间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联。方法选取安徽省蚌埠市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收集青少年社会人口统计学、饮食行为、体力活动、久坐行为(包括视屏时间)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包括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以及学校生活满意度)的信息。在2010年10月,对4所学校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268份,其中男生2769名,女生2499名,平均年龄为(13.2±1.0)岁。同时对青少年身高、体重进行测量,计算其体质量指数(bodymass index, BMI),根据青少年性别、年龄别BMI切点判定是否肥胖。最终既有问卷相关信息又有体格测量指标信息者共计5003名,其中男生2606名,女生2397名。对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体力活动和视屏时间的可能影响因素;最后,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体力活动和视屏时间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结果青少年参加足量中等强度、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缺乏的比例分别为14.7%、36.0%和59.1%;每周平均每天视屏时间(看电视+上网)>2.0h的青少年所占比例为26.6%。体力活动、视屏时间与青少年不同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自身特征变量存在一定的关联。男性、自评性格外向的青少年趋向于报告足量中等和大强度体力活动,而女性、自评性格内向、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差的青少年报告体力活动缺乏的比例较高。独生子女状况、家庭类型、父母文化程度、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与学习日看电视、上网均有强关联;年级、独生子女、自评体型、父母文化程度均与周末看电视、上网有强关联。本研究中,青少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以及学校生活不满意的检出率分别为23.8%、27.2%和24.8%。调整性别、年级、独生子女、家庭类型、自评家庭经济、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自评体型、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以及碳酸饮料的摄入量等可能混杂因素后,研究结果显示,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可降低青少年抑郁症状(OR=0.76,95%CI:0.66~0.88)和学校生活不满意(OR=0.71,95%CI:0.61~0.83)的发生风险。较长的视屏时间可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状(OR=1.47,95%CI:1.27~1.71)、焦虑症状(OR=1.27,95%CI:1.10~1.47)和学校生活不满意(OR=1.79,95%CI:1.54~2.08)发生的风险。同时,不足的大强度体力活动和较长视屏时间的联合暴露能增加青少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结论青少年体力活动以及视屏时间的状况不容乐观。低水平的体力活动和较长的视屏时间的联合暴露能增加青少年抑郁、焦虑症状以及学校生活不满意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