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Ⅳ)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免疫缺陷性致死性传染病,呈全球性流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目前,艾滋病诊断技术包括HIV病毒分离、HIV核酸、病毒抗原(P24抗原)和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技术已经成熟,有利于艾滋病患者的确诊。这些为艾滋病研究提供了便利。艾滋病的发病机制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特异性地侵犯CD4+T淋巴细胞,造成CD4+T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导致免疫功能缺陷。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并直接或间接造成心血管系统损伤。近年,已有艾滋病心脏损害的报道,心脏损害包括心包渗出、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心内膜炎、肺动脉高压等相关性心脏病,通过心电图可了解艾滋病患者心脏损害的电学改变,为艾滋病合并早期心脏损害提供依据(因为心脏电学改变早于形态学改变,而心电图就是了解心脏电学改变的一种检查手段)。艾滋病患者是一类特殊人群,其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目前,人们对艾滋病患者心脏损伤的关注较少,对艾滋病患者心脏损伤引起的心电图改变关注更少。本研究侧重于艾滋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分别研究其心电图与年龄、性别以及血常规、血清蛋白、转氨酶、胸部透视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的关系。希望通过本研究能有助于艾滋病早期心脏损害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从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和商丘市柘城县人民医院选取49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04例(60.41%),女性186例(39.59%),年龄分布为12-77岁,平均年龄(40±5)岁。其中农民409例(83.47%),学生41例(8.37%)、工人23例(4.69%)其他职业者18例(3.67%);其中424例(86.53%)有有偿献血史,50例(10.20%)输血史,16例(3.27%)有性伴侣史。2分组方法:用美国MAC—1200型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描记艾滋病患者静息状态下仰卧位心电图。由心电图专业医师参照由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律学会(HRS)提出的“2009年国际心电图标准和诊断指南”对正常、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左房室肥大、右房室肥大、ST-T改变等做出诊断。按年龄、性别将艾滋病患者分组;按血常规检查结果分组:血常规正常组、红细胞增多组、白细胞增多组、红细胞减少组、白细胞减少组、红细胞和白细胞同时减少组;按血清蛋白检查结果分为:血清蛋白正常组、白蛋白减少组、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组、白蛋白球蛋白均减少组、球蛋白增加组;按转氨酶高低将艾滋病患者分为:转氨酶正常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组、内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同时升高组;按胸部透视检查(包括胸片、CT、MRI等)结果将艾滋病患者分为:胸部透视正常组、肺部炎症组、肺结核组和肺结核合并肺部炎症组;按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将艾滋病患者分为:腹部超声正常组、单纯肝脏损伤组、肝脏和胆道系统损伤组、肝脏和脾脏损伤组、肝脏胆道系统和脾脏损伤组。依据不同分组分别讨论艾滋病患者心电图与年龄、性别、血常规、血清蛋白、转氨酶、胸部透视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的关系。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并根据比较情况进行Bonferroni校正。结果1艾滋病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2艾滋病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左房室肥大发生率男性>女性;3艾滋病患者ST-T改变发生率女性>男性;4艾滋病患者白细胞增多、白蛋白减少、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时,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5艾滋病患者红细胞减少时ST-T改变发生率高;6艾滋病患者有肺部感染时,多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右房室肥大;7艾滋病患者有胆道系统损伤时,多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结论1艾滋病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主要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右房室肥大和ST-T改变,与机会性感染、肿瘤以及HIV病毒侵犯心脏,导致心脏损害有关。2艾滋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有性别差异。3艾滋病患者心电图改变与血常规、血清蛋白、转氨酶、胸部影像学检查及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异常有相关性,原因可能为HIV感染及并发症直接或间接损伤心脏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