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从文化消费者角度出发的理论观照。因此,本文从文化产品的接受行为切入,以符号学的微观视角,结合文化哲学、大众文化和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对文化产品接受行为中的文化互动进行了一般规律的探讨。综合性的理论视角和个体偏向使本文深入到文化特质及其符号表达层面,对文化产品接受行为中文化互动的相关概念及其产生基础、过程和功能做出了理论体系建构上的努力。文化产品拥有商品和文化的内部属性,其符号体系具有稳定和变化的意义。接受者对它的接受行为是文化互动的过程,这源自接受者的文化主体性。而文化互动通过文化特质即其中介基础之间的交流达成,并以文化结构图式的更改为特征。具有符号经验性差异的文化特质客观存在于接受双方,以符号的形式联结为文化结构图式被接受者感知。接受者的主体地位、文化特质的符号特性及符号的开放性结构形成了文化互动产生的哲学基础。而工业文明所催生的文化消费及从具象到符号消费的消费社会形成了它的时代基础。文化互动的过程首先是文化特质以符号的形式进入接受者的视野从而被解读;期间,接受者具有主体文化或他者文化的前提性态度准备,并常常伴随着有意无意的误读。接着,在接受行为的三个阶段中,接受者通过四种关系指向的转换和提问、类比、组合、推衍的方法运用对文化产品进行解读;并最终生成文化产品的意义,并遭受它对自身文化结构图式的更改。文化产品接受行为中的文化互动,存在着正、负功能。正功能包括消弥接受主客的距离、生成接受客体意义、满足接受主体精神需求。负功能是符号形式的中介性、结构的开放性和消费的流行性所分别带来的真实、理性和人性的迷失。最后,本文选取耐克公司“恐惧斗室”电视广告的接受行为进行个案分析,检验文化产品接受行为中文化互动的理论探讨,并总结出此个案中文化互动的自身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