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作为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中,其发病率将继续增长,成为一个严重而显着的全球健康问题。依据世界卫生201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估计有1750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病例是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其中670万死亡人数是由脑梗死造成的。目前脑梗死在我国死因中占到第 2 位,并且每年平均以 8.7%的速度增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每一位神经科医生都将肩负重担。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是由人工借助基因工程制备的,其特点是可定向作用于血栓附着部位,发挥血栓溶解作用,是美国 FDA 批准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唯一有效的药物。然而,rt-PA 治疗是有潜在危害的,常见问题包括致命性出血,可以是全身各部位的出血,其中脑出血危害大;其次还包括再灌注损伤、血块溶解后血管再闭塞等。有关 rt-PA 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预后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均表明rt-PA是增加早期出血转化的重要因素,但研究同时表明,rt-PA对治疗者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恢复是获益的。影响溶栓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因素有许多,诸多研究提示入院时高血糖状态是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子,且与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相关。本研究旨在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系统评价高血糖状态对脑梗死急性期接受 rt-PA 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证据。 方法: 通常我们采用的是 Cochrane 中心提供的专业评价方法,需要我们使用联网计算机查找万方数据库( WanFangData )、Cochrane 图书馆、Pub 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等国内外数据库,系统收集关于高血糖与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患预后影响的研究,检索时限均设置为从建库到 2017 年9月。文献搜索完成后,由 2 位经过系统评价培训人研究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随后进行相关数据的提取及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回顾性研究的文献质量可以借助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打分,评级 5-9 分提示纳入文献为高质量。提取所有研究所需资料,运用RevMen5.3软件对输入数据分析。 结果: 1662 位入选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 (1)高血糖组与非高血糖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比较,非高血糖组患者再通率高于高血糖组,统计结果为: [OR=0.53, 95%CI(0.37, 0.78), P=0.001]; (2)高血糖组与非高血糖组相比,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几率在高血糖组多见,有统计学差异, [OR=1.45, 95%CI(1.15, 1.83), P=0.002; (3)溶栓后两组患者3个月后神经功能症状改善情况对比显示,非高血糖组功能改善明显高于高血糖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9, 95%CI(0.48, 0.74), P<0.00001]。 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入院时存在高血糖诊断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高于非高血糖组,血管再通率及神经功能改善均不如非高血糖组,提示对于脑梗死急性期可以接受 rt-PA 溶栓的患者,入院时若存在高血糖状态,需慎重评估患者获益与风险。由于纳入的研究数量与质量有限,结论有待多中心、高质量、大样本研究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