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内源性抗HIV-1因子网络与BST-2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xq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体内的抗病毒因子与HIV-1相应的拮抗因子不断出现,这些蛋白质不仅彼此之间有着相互作用。而且每一种蛋白都和其他许多蛋白质有着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交织成网,十分复杂。一些蛋白质功能相近,结构互补,可以形成复合物,来共同执行某项生物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来模拟分析这些网络,可以发现与HIV-1相关的未知蛋白质,为实验提供新的思路。本课题利用Cytoscape软件,以APOBEC3G、Trim5α、BST-2、CBF-β、Vif、Gag和Vpu七种蛋白为主体,构建了人内源性抗HIV-1因子与HIV-1组分相互作用网络模式图,并利用Network Analysis工具对该网络加以分析,通过ClusterViz插件预测出其中潜在的4种复合体,其中发现Vpu和BST-2可能确实存在着相互作用。在这一结果的基础上,本课题以目前研究相对较少的BST-2作为研究重点。BST-2是最近发现的人内源性抗HIV-1蛋白,它可以将HIV-1病毒粒子束缚在细胞表面,从而抑制其释放。而HIV-1的Vpu蛋白可以拮抗这一效果。Vpu拮抗BST-2的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它可以下调人BST-2在细胞膜的水平,但对非洲绿猴和恒河猴BST-2则无效。本课题从HeLa细胞中获取了BST-2的cDNA,构建了野生型BST-2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BST-2与pFC15A-BST-2。BST-2融合蛋白在293FT细胞的胞浆及胞膜表达,并在胞浆呈现非均匀的分布。此外,本课题还针对人BST-2和两种猴BST-2的跨膜区存在的六个位点氨基酸差异,构建了六种以pcDNA3.1(+)为载体的突变型BST-2真核表达载体。
其他文献
电视、网络视频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视频图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用户的观看效果。马赛克是常见的视频图像故障之一,由于其出现位置、大小、形状和
轻质高强的铝合金材料,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及汽车等领域,以实现材料的轻量化达到节约能源及减少污染等目的。翻边成形工艺可用于大型工件的局部成形以便于与其它零件的装配,或提高工件的刚度等。但是,采用传统翻边工艺,需要一套大型工装,成本高、中间工序多周期长。而电磁翻边成形,无需翻边凸模,模具结构简单;工件回弹少,成形精度高;工件在电磁力及惯性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不与凸模接触,表面质量高;成形速度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