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微弧氧化技术与聚多巴胺化学偶联技术复合,在钛合金种植体表面构建环形多肽涂层对早期骨结合的影响。方法将24枚钛合金种植体(Ti6Al4V)进行处理后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为超声微弧氧化组(8枚),实验组(B组)为超声微弧氧化+聚多巴胺组(8枚),实验组(C组)为超声微弧氧化+聚多巴胺+环形多肽组(8枚)。选取12只分笼适应性饲养4周后的健康家兔,将环氧乙烷灭菌处理后的A组、B组、C组种植体随机植入家兔左侧下颌骨,每只家兔下颌骨中植入相同材料的种植体2枚,分别在植入后2、4、8周三个时间段处死,就地取材,并于24小时内进行CBCT检查。取植入8周后动物标本9个(每组材料各取3个),进行扭力实验记录最大力值。其余标本放入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一周后流水冲洗,将标本切割成1×2cm骨块,酒精脱水,包埋。用陶瓷切割机将包埋好的骨块切割成200-280μm的切片,然后手工磨片至50-80μm,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及元素分析。结果大体观察显示家兔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死亡,且在术后1h内清醒,可自主少量进食、饮水,精神状态尚可,未发现感染迹象。取材时,未发现种植体松动脱落现象,取材后的标本中,可见种植体被部分骨组织覆盖,植入8周后的标本中骨组织覆盖面积最多。CBCT结果显示,同种材料植入8周后的种植体与植入2、4周后的种植体相比,低密度影像明显减少;在相同植入周数中,C组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较A、B组的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好。扭力实验结果显示植入8周时,C组扭力值>B组扭力值>A组扭力值(P<0.05),表明C组比A、B组的骨结合力好,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4周后的种植体表面SEM观察及元素分析结果显示A、B、C三组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均可见到明显的膜层,且C组膜层较A、B两组更厚。A、B、C三组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的界面均可看到Ca、P、Ti、Si、O元素,C组种植体与界面处富集大量Ca、P元素,B组种植体与界面处有少量的Ca、P元素,A组种植体与界面处无明显Ca、P元素。Ti、Si元素在骨组织中均有所增加,C组增加最明显,B组其次,A组最少。结论1.钛合金超声微弧氧化-聚多巴胺-环形多肽生物涂层的成功构建,增加了利于骨生长的Ca、P元素。2.植入8周时,钛合金超声微弧氧化-聚多巴胺-环形多肽的骨结合力最强,钛合金超声微弧氧化-聚多巴胺次之,钛合金超声微弧氧化的骨结合力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