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铲头叶蝉亚科分类研究(半翅目:叶蝉科:铲头叶蝉亚科)

来源 :空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rong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中国铲头叶蝉亚科Hecalinae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简要阐述了该亚科的国内外分类研究概况、生物学特性、研究材料与方法及分类特征;系统整理和描述了中国铲头叶蝉亚科Hecalinae种类,并对其进行区系分析;应用PAUP*4.0软件对中国该亚科属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文中共记述中国铲头叶蝉亚科Hecalinae2族4属28种,其中含1新种、3新纪录种及1异名。同时描述了各属、种的鉴定特征,编制了分属、种检索表,对研究标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绘制了雄性外生殖器结构特征图。  新分类单元及新纪录种如下:  新种:丽江铲头叶蝉,新种Hecaluslijiangensissp.nov.  新异名:折端长头叶蝉BumizanareflexanaLi,1991为卡西亚长头叶蝉BumizanakhasianaViraktamathetViraktamath,1989的异名。  新记录:异突铲头叶蝉Hecalusgressitti(Linnavuori)、莫氏铲头叶蝉HecalusmorrisoniRamaSubbaRao&Ramakrishnan、三斑铲头叶蝉Hecalustripunctatus(Matsumura)。  对中国铲头叶蝉亚科Hecalinae28种进行区系分析,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有4个区系型,以东洋界区系型为主体,计18种,所占比例为64.3%;古北界-东洋界区系型次之,计7种,所占比例为25%;古北界-东洋界-澳洲界区系型,计2种,所占比例为7.1%;古北界区系型最低,计1种,所占比例为3.6%。表明我国铲头叶蝉亚科Hecalinae昆虫在种级水平上,以东洋界种为主。中国铲头叶蝉昆虫在中国地理区划中有14个区系型,以华南区和华中区特有种所占比例最高,各计6种,所占比例为21.43%;西南区区系型次之,计4种,所占比例为14.29%;华中-华南-西南区区系型,计2种,所占比例为7.14%。表明,以华南区和华中区种类最为丰富,西南区次之。  应用PAUP*4.0软件,采用MP、NJ两种建树方法对中国铲头叶蝉亚科Hecalinae2族4属19种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发育树分成4个明显的分支,长头叶蝉属Bumizana是一个单系,华铲头叶蝉属Hecalusina、长尾叶蝉属Glossocratus与铲头叶蝉属Hecalus构成一个单系,说明后三者亲缘关系较近。这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族的观点一致。长尾叶蝉属Glossocratus与铲头叶蝉属Hecalus为姐妹群。  从铲头叶蝉属Hecalus种间关系看,明显分为2个分支。其中,红带铲头叶蝉Hecalusarcuatus、尖角铲头叶蝉Hecalusapicalis、橙带铲头叶蝉Hecalusporrectus、双叉铲头叶蝉Hecalusbifurcates、纵带铲头叶蝉Hecaluslineatus、红纹铲头叶蝉Hecalusrofofascianus、三斑铲头叶蝉Hecalustripunctatus形成一个单系。在这个单系中,尖角铲头叶蝉Hecalusapicalis与橙带铲头叶蝉Hecalusporrectus为姐妹群,二者与异突铲头叶蝉Hecalusgressitti亲缘关系较近。双叉铲头叶蝉Hecalusbifurcates与纵带铲头叶蝉Hecaluslineatus始终是姐妹群,红纹铲头叶蝉Hecalusrofofascianus与三斑铲头叶蝉Hecalustripunctatus始终姐妹群。  另外,莫氏铲头叶蝉Hecalusmorrisoni、褐脊铲头叶蝉Hecalusprasinus、河南铲头叶蝉Hecalushenanus、缘角铲头叶蝉Hecaluswallengreni、丽江铲头叶蝉Hecaluslijiangensis、泰国铲头叶蝉Hecalusthailandensis形成一个单系。丽江铲头叶蝉Hecaluslijiangensis与泰国铲头叶蝉Hecalusthailandensis始终为姐妹群。
其他文献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之一,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是其研究的三大主题。机载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可以直接获取高精度三维地表地形数据,具有传统摄影测量方法
地名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包含丰富的历史、经济、社会、地理等属性,在日常生活中,地名充当人们生活的“坐标”。地名管理涉及到公安、消防、街道、土地等诸多部门,是治安管理、
目前,海洋溢油成为海洋中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溢油在海洋表面形成油膜,使得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图像中溢油区域形成暗斑。因此,在基于SAR图像的海洋溢油检测首要任务是从SAR图像中提取暗斑区域,为后续的溢油辨识奠定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溢油区域不断发生漂移和扩散,其几何形态和几何特性变化不定,这些均导致海洋暗斑提取成为难点。针对海洋暗斑几何形态难以确
海洋信息网格中,既共享着大量的海洋数据,又涉及到许多海洋分析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对原始海洋数据进行分析,产生新的科学数据,并可以实时地纳入到海洋信息网格中,成为新的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