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等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在一个平等的社会中生活是人们的必然追求。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本文从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研究入手,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形成与发展。通过纵览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对什么是平等和平等观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又分析了平等的本质属性,说明了平等具有的相对性、动态性、实践性、阶级性四种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教育公平的促进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不少践行平等观的成功经验。虽然,我国在践行平等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是还有各种不平等的问题出现,集中表现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不协调,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与人身利益关系的不协调。而不协调的利益关系的出现有基本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政治制度安排的不平衡。还有历史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的沉积结构;地域的经济、文化差距;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城乡二元经济、政治结构造成的。 通过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平等现状的分析,更为关注的就是应当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来践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就是要强化意识、推进理念更新,确立正确的平等观念;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打造坚实物质基础;不断扩大民主,实现平等的权利保护;要继续发展教育,确保人们在起点的平等;不断完善法治,在法律上保障结果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