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ERCP)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胆道及胰腺疾病的诊治,但其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如何有效防治常见并发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6480例次诊治性ERCP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旨在提高ERCP的安全性。方法:对湖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05月-2016年12月共6480例次ERCP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同时进行统计学分析:①将ERCP术后并发症与疾病谱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判断各并发症发生率与基础疾病的关系;②根据是否行鼻胆管引流分为ENBD组和非ENBD组,比较两组PEP的发生率;依据PEP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抑酶药物+鼻胆管/鼻胰管引流的治疗组和抑酶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各组术后住院日的差异;③比较ENBD组和非ENBD组胆道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并依据术后是否使用抗生素将两组进一步分别分为抗生素亚组和非抗生素亚组,分别比较两个亚组间胆道感染发生率的差异;④比较ENBD组和非ENBD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的差异;⑤将消化道穿孔进行分型,并在分型的基础上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比较不同类型消化道穿孔不同处理方法愈合期的差异。结果:1、6480例次诊治性ERCP中,共6205例次诊治成功,成功率95.76%,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406例(6.27%),胆道感染158例(2.44%),消化道出血74例(1.14%),消化道穿孔24例(0.37%);2、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胰腺炎病史、胃毕-II手术史是PEP的危险因素,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胰腺炎病史是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肝硬化、糖尿病、高血压、近期抗凝/抗聚史是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消化道穿孔与上述基础疾病无明显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胰腺炎病史、胃毕-II手术史是PEP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胰腺炎病史是胆道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而肝硬化、近期抗凝/抗聚史是消化道出血独立危险因素;3、行鼻胆管引流的ENBD组PEP的发生率5.86%,非ENBD组发生率7.15%,ENBD组PEP的发生率低于非ENBD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0);PEP患者予以抑酶药物+鼻胆管/鼻胰管引流的治疗组术后平均住院日约9.77天,予以抑酶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平均住院日约12.11天,两组均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F=2.581,p=0.109),两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住院日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2,p<0.001);4、ENBD组胆道感染发生率1.83%,非ENBD组发生率3.18%,ENBD组胆道感染的发生率低于非ENBD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5);ENBD组中,抗生素亚组胆道感染发生率2.01%,非抗生素亚组发生率1.65%,两个亚组胆道感染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67);非ENBD组中,抗生素亚组胆道感染发生率3.68%,非抗生素亚组发生率2.80%,两个亚组胆道感染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55);5、ENBD组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率1.52%,非ENBD组发生率0.91%,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ENBD组高于非ENBD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8);6、24例发生肠穿孔,其中Ⅰ型穿孔2例,Ⅱ型8例、Ⅲ型9例,Ⅳ型5例。18例保守治疗,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1例。Ⅱ型穿孔保守治疗的平均愈合期较手术治疗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Ⅲ型穿孔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愈合期无明显差异(p=0.120)。结论:1、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某些基础疾病密切相关,特定疾病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2、ENBD可降低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但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诱发因素;3、抑酶药物联合鼻胆管引流或鼻胰管引流治疗PEP患者的住院日较单纯抑酶药物治疗者缩短;4、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不能降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5、发生消化道穿孔时绝大部分可保守治疗,仅少数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