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和谐共生——重庆山地建筑形态建构策略初探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_wu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山地面积远远大于平原面积。而我国的国土面积中,山地就占据了国土面积的2/3,山地居住人口众多,山地城市与建筑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及战略意义。 山地建筑存在于山地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系统中,它具有与平原地区建筑不同的形态特征。山地建筑不能照搬平原模式,我们需要找出山地环境的特殊规律,把握好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关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途径,建构具有山地特色的建筑形态。 本文以重庆为例,分析了重庆地区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借鉴了国内外山地建筑形态建构的经验并对重庆地区山地建筑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并探索重庆山地建筑如何适应环境的形态建构策略,期望对将来的山地建筑设计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共七章,按组织结构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作为整个论文导引,主要阐明了研究课题的总体情况和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先从环境对建筑形态的影响和制约角度分析了重庆山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接着回顾了重庆山地建筑形态发展演变的概况并针对其地域特性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第三章以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学习、借鉴与传承,确立了系统辨证的山地建筑形态建构指导思想和“因势利导,和谐共生”的设计原则。 第四、五章以理论研究和本体研究为基础并在第三章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的指引下,联系重庆山地自然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因素,对山地建筑的总体布局、空间形态以及建筑本体的接地形态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适应自然山地地貌和适宜重庆特殊气候的山地建筑形态建构策略。 第六章结合重庆山地的人文因素,从山地建筑的空间及造型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传承地域文化特点和内涵的建筑形态建构策略。 第七章为结语部分,对全文做了总结。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脚步和迅猛增长的城市人口使高容积率低占地面积的高层住宅成为解决住宅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居住理念已经由“居者有其
美国加州大学C·亚历山大等所著的《建筑模式语言》出自于对人行为的深刻理解,将人的活动构成设定空间基础。通过对于模式语言网络化的拓扑和扩展,阶段性地归纳和总结了一些适
济南,作为山东近代工业发源地,在百年的工业发展历史当中留下了众多的工业遗存。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旧的产业结构被打破,城市的职能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
本文通过对徽州地区典型新建民居的实地调研和测试,发现在目前居民以间歇、局部为特征的空调使用习惯下,空调房间往往存在热舒适度低、空调负荷过大等问题,且冬季的严重程度
在建筑全球化影响的中国,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成为一直以来困扰我们的难题。本文以吉迪恩的动态历史观为思想起点,提出中国历史可持续性这一话题,通过从中国传统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在代表公共利益进行抉择的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难题。解决这些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尝试建立明晰而可靠的成本收益分析系统,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又
伴随着大面积的城市更新、城市传统空间模式的打破及居住环境的改变,少年儿童在城市成长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拟从城市开放空间儿童活动需求及城市开放空间社会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