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5位的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排名第3位。绝大部分就诊时已不能手术切除,只能进行综合治疗。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癌主要的治疗方法,总体5年生存率达到35%以上,能有效延长生存期限。化疗栓塞后,化疗药物在病灶局部持续缓慢释放,发挥细胞毒作用,栓塞剂导致肿瘤瘤床血管堵塞,肝细胞缺血、缺氧坏死。TACE后常发生栓塞综合征,其中以发热最为常见,发生率最高。发热后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体质恢复慢。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筛选出具有某些特征的发热人群,从而指导临床医师根据预测因素做出干预性措施,降低术后发热。共对接受过TACE治疗的102例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和治疗方式对TACE术后发热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3年5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科行肝癌TACE术资料完整的病例10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62岁;原发性肝细胞癌92例,胆管细胞癌10例。收集这些病例的一般资料、术前检查、手术资料和术后情况。 所有肝癌患者TACE均在介入室进行,术中根据患者肝脏病灶的造影所显示肿瘤血供情况确定使用栓塞剂的数量及种类,根据肿瘤的数目及分布范围、肝功能等选择栓塞的术式进行化疗栓塞,栓塞至肿瘤供血动脉血流停滞,栓塞后评价碘油沉积程度,如血供仍丰富,予以剪切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补充。术后穿刺处压迫止血,穿刺侧右下肢制动6-24小时。术后以体温38.0℃为界值,分为发热组和非发热组。在TACE后4周左右行腹部增强CT扫描,根据mRECIST1.1标准评价疗效,以CR+PR为有效,采用X2检验统计分析。 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将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目等病理因素及术中应用栓塞剂、TACE术式等治疗方式等进行量化赋值,资料核对无误后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包,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得出预测TACE术后发热的独立因素。单因素、多因素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数据以P<0.05为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 同时运用相关分析应用碘油阿霉素乳液联合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中TDD值、肿瘤大小与发热程度的关系。 结果:102例接受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术后发热在38℃以上有77例,发热率为75.49%。术后评价疗效,发热组患者达到CR、PR、SD、PD分别为2(2.60%)、44(57.1%)、25(32.5%)、6(8.8%),有效率59.7%;未发热组达到CR、PR、SD、PD分别为2(8.0%)、14(56.0%)、6(24.0%)、3(12.0%),有效率64.0%,未发热组的有效率较发热组高4.3%,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TACE后患者出现发热,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OR:2.929,95%CI:1.098-7.812,P=0.032)、乙型肝炎(OR:0.305,95%CI:0.112-0.826,P=0.0201)、肿瘤大小(OR:4.467,95% CI:1.579-12.638,P=0.005)、TDD(OR:3.375,95%CI:1.197-9.515,P=0.021)、碘油阿霉素乳剂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OR:2.72,95%CI:1.497-4.942,P=0.001)显著影响TACE后发热,P<0.05,而其他临床参数与TACE后发热无关。将上述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小(OR:17.817,95%CI:2.135-148.687,P=0.008)和碘油阿霉素乳剂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OR:3.569,95%CI:1.125-10.149,P=0.017)是肝癌患者TACE后发热的独立因素。 相关分析:碘油阿霉素乳液联合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中碘油阿霉素剂量(TDD,r=0.228,P=0.03)、肿瘤大小(r=0.330,P=0.01)与发热的有密切关系。 结论: 1发热是TACE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2发热患者和无发热的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3肿瘤大小和是否应用碘油阿霉素乳液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是肝癌患者TACE后发热的独立因素。 4栓塞剂剂量、肿瘤大小与发热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