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持股能有效抑制高管在职消费吗?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ub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关企业高层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利用公款吃喝玩乐从而产生巨额在职消费的新闻不绝于耳,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讨论。在职消费,是指公司高层在行使对公司经营管理权时发生的与本职工作有关或无关的公费支出,具体来说包括豪华办公场所、专车专机接送、巨额消费券、豪华餐饮、公费旅游度假、飞机头等舱等。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了上市公司高管在职消费行为的约束,但时至今日,企业高层在职消费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证监会早在2000年就提出“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作为制约高管在职消费的重要方式,引入机构持股的作用不容小觑。目前中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是上市公司流通股份,由于持股比例较大,利益相关性较高,机构投资者会主动关注高管在职消费问题。机构投资者对在职消费有制约作用并不意味着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发挥的制约作用是相同的,由于机构投资者存在异质性,实际中,由于持股数量、目的和持续时间不同,所以在职消费对他们造成的利益损害程度不同,因此他们监管在职消费的动力强弱也不相同。相较于短期持有和为投机而持有,长期持有的机构投资者更能发挥制约作用。
  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在职消费频发以及机构投者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中能够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这些事实,以2014——2017年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机构投资者对高管在职消费是否有制约作用。本文首先实证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对在职消费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显著制约高管在职消费。这说明,引入机构投资者能有效缓解公司高管在职消费带来的高代理成本问题。接下来具体考察了不同机构投资者对在职消费的制约作用是否相同,进一步得出结论:非金融上市公司和一般法人持股对高管在职消费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其他类机构持股对在职消费不存在制约作用。最后,考察了代理成本不同的公司中,机构持股对在职消费的制约作用有何差异,结果表明:机构持股能有效抑制高代理成本公司的在职消费,而对低代理成本公司在职消费则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本文贡献在于:第一,丰富了机构持股对在职消费制约作用的认识。已有的文献大多止步于探讨机构持股总体对在职消费的制约作用,而对具体类别机构投资者对在职消费的不同制约作用并没有进行细化研究,且以往研究存在样本量过小的问题,加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公司治理机制日益完善,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需要进一步深化。第二,机构持股对在职消费的制约作用并不是对所有公司都适用,相较于前人研究,本文区分了高代理成本公司和低代理成本公司,分别探讨机构持股对在职消费的制约作用。三。本文创造性的将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这一特点引入高管在职消费的研究,尝试从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角度,对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为何会对高管在职消费行为的制约作用不同进行了解释。
其他文献
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从初级到高级的渐进式发展,各要素在不同时期对国际化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从机理上探究国际收支结构与人民币国际化双向互动关系:近些年我国“双顺差”以及“一顺一逆”国际收支结构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产生相应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又会带来国际收支结构发生变动。2016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战对国际收支结构变动带来新的变数,也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因此研究我国国际收支结构与人民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以表内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利润来源。但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金融市场环境的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差额逐渐缩小,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发展减缓,商业银行发展进程减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金融市场和国际接轨的步调逐渐一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既定经营目标的经营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商业银行开始加速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型。  近年来
学位
贫困是很多国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它对一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影响。2020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但这之后贫困仍以相对贫困的形式存在,未来的扶贫工作还会继续进行下去。随着数字技术日益广泛的运用,我国普惠金融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在技术鸿沟和区域联系之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对贫困减缓真正产生影响?这一影响中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看,股权激励可以作为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在缓解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代理冲突的同时形成了一种“合作共生、利益共享”的良性伙伴关系。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跻身前列就离不开选择最优的投资项目,但管理层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究竟是会兢兢业业地服务于公司整体利益,还是被私人利益牵动做出非效率的投资行为,因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如果管理层为隐藏其不良的投资操作动机而出
学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重点逐渐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科技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关键领域。科技服务业是企业获取技术启发、高校获取市场信息以及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中介力量,其服务范围涉及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研究以及技术成果商业化等多个创新环节。由于区域创新不同主体各具特点,为形成优势互补,各创新主体的科技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科技服务业开始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空间距离的缩短有助于降低交易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作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有效的集聚通过对空间要素的合理布局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发展基础,产业间的协同集聚一方面可以通过共享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另一方面在协同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知识和技术溢出,有助于促进技术扩散和创新活动,同时也可以为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创新资源容纳力。因此,为了增强地
地球不能承受人类发展之重,全球变暖已被证明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而新兴国家正普遍遭受雾霾围城之苦,绿色发展既是建设美丽中国、保障人民健康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政府通过关停转迁实现的蓝天白云不可持续,必须依靠以环境技术持续改进为目的绿色创新。由于绿色创新具有“双重外部性”,市场供给往往失灵,而严格的环境规制就是后发国家主动应对环境挑战的关键。加强环境规制一方面可以行政逼迫企
伴随着中国经济和外汇储备的增长,人民币币值稳中有升,且升值预期明显。在同周边国家(地区)的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已具一定规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先后同八个国家(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开展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2010年8月开始允许境外三类机构以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自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在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持续
随着高铁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开通了高铁,高铁开通通过增加地区间知识溢出促进区域的创新增长,同时影响着创新格局的演变。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将这两种影响割裂开来,在高铁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和创新重要性日益凸显的现实背景下,将高铁开通对创新增长的影响和对创新格局的影响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深入探究高铁开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知识溢出视角,在理论分析高铁开通对
学位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驶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轨道,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都亟待调整和重塑,而高铁作为一种新兴交通运输方式,由于载客量大、运行速度快、准点率高等特点,已成为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的重要标志,对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优化等产生了长远影响。但长期以来高铁等“硬环境”在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中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并未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以高铁为代表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在世界范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