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为主旨,从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入手,运用史论结合、中西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论述和谐社会问题。全面深入地阐述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经济结构优化这一河北省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期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化河北省经济结构奠定较完备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如下:1.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学分析。明晰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内涵,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达到小康社会的基本经济指标、必须妥善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和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经济矛盾;梳理了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理论;对和谐社会与经济结构相关性展开分析,加深对和谐社会结构内涵的认识以及经济结构效应的机理分析;认为社会和谐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出发点和归宿。2.国外经济结构调整经验借鉴。首先就经济转轨与社会和谐对中国、俄罗斯、中东欧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从低度和谐中的停滞与经济转轨,到以效率为目标的经济转轨与社会两极分化,以及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经济转轨的目标进行系统分析;其次,分析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3.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河北省经济结构分析。首先分析了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描述了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论证了构建“和谐河北”的基础、思路及目标。分别从产业结构、城乡经济结构以及区域经济结构入手,阐述了和谐社会标准中的河北省经济结构的构成体系。4.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首先梳理了河北省产业结构演进脉络;其次,分析了产业结构与资源特点、投资结构、传统产业、人力资源以及政府行为导向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重点。调整方向是:建立与需求结构相和谐的产业结构、建立与生产要素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建立内部和谐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外部环境。5.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研究。剖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及根源;分析了河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低水平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和原因;认为河北省要把调整城乡经济结构的重点放在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市场一体化、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等方面。而政策工具选择应主要放在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调整城乡财税分配政策,加快耕地流转,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人口向外转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思路,重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加快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条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6.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研究。对河北省区域经济结构现状进行分析,从国家层面的环渤海和京津冀都市圈,到河北省“一线两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了产业增长点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指出河北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途径: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全面实施“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以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为重点,壮大沿海经济带;着力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坚持把城市化摆在活跃全局的战略位置,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投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等。7.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财政税收结构调整研究。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行为,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要尽快地实现从经济建设主体向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变;分析了社会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提出构建适应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分析了税收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财税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