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震发生之后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余震,从而构成序列型地震。结构在主震作用下往往会发生破坏,强余震的作用会增大结构的损伤,产生累积损伤效应,甚至会对已损伤的结构产生毁灭性的破坏。但现实情况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均仅仅考虑单次地震作用,并没有提及余震对结构产生的影响,这明显低估了序列型地震动的破坏能力。软土场地地震动频率含量丰富,在结构各个周期段内对结构加速度的放大作用尤为明显;近场脉冲型地震动离震源较近,且速度时程中含有明显的速度脉冲,对结构的破坏作用尤为突出。因此研究软土及近场主余震地震动的破坏能力对于结构抗震设计中考虑余震作用至关重要。损伤谱综合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位移与滞回耗能对结构最终损伤的贡献,能够有效地反映地震动对结构的损伤作用以及多次地震对结构的累积损伤效应,因而具有重要的的研究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软土和近场脉冲型主余震地震动损伤谱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本文将针对软土和近场脉冲型主余震地震动的损伤谱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统计了主、余震的震级关系,结合余震地震动预测公式提出了一种适合软土和脉冲主余震地震动的构造方法,并挑选地震动构造了软土场地主余震地震动和脉冲型主余震地震动。(2)研究了软土主余震作用下非弹性单自由度结构的反应特征,比较分析了余震对不同反应指标的影响,利用构造的软土主余震地震动统计分析了损伤谱的特性,重点研究了软土余震对损伤谱的影响,并提出了软土主余震地震动损伤谱的预测公式。结果表明损伤指数更能反应结构在主余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软土余震对EPP模型损伤谱的影响可达30%,对退化模型损伤谱的影响更大。(3)研究了近场脉冲型主余震地震动的损伤谱特征,定量分析了周期、强度折减系数、滞回模型、余震强度等因素对损伤谱的影响,提出了近场脉冲型主余震地震动损伤谱的预测公式。结果表明近场脉冲地震动对较短周期结构的损伤比非脉冲大,对较长周期结构的损伤较非脉冲小;三种近场脉冲型余震对损伤谱的影响均可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