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耀斑环顶下降流和日珥羽流的热动力学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cdxlx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大气中大的爆发活动包括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和日珥爆发。它们被认为是磁能释放的不同表现形式,并且对空间天气预报十分重要。太阳耀斑是一种突然增亮现象,电磁波范围可以从射电波段延伸到γ射线。日珥是悬浮在日冕中的结构,其温度大约比日冕低100倍;日珥爆发是其消失的途径之一。日冕物质抛射指日冕物质被抛射到行星际空间的现象,日冕仪对研究日冕物质抛射的结构和传播十分重要。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 lar Observatory,简称 A SO-S)是我国第一个正式立项的太阳空间探测卫星计划,其科学目标简称为“一磁两暴”,即同时观测太阳磁场和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并研究它们的形成机制和相互关系。为实现该科学目标,ASO-S卫星配备了3台有效载荷:全日面矢量磁像仪(Full-disk vector MagnetoGraph,简称FMG)、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Lyman-alpha Solar Telescope,简称LST)和硬X射线成像仪(Hard X-ray Imager,简称HXI)。本文的内容围绕ASO-S卫星计划展开,主要涉及3项工作。第1项工作研究了耀斑的环顶下降流(supra-arcade downflow,简称SAD,又称“凌环流”)热动力学演化(第2章);SAD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耀斑能量释放和大气加热机制。第2项工作研究了日珥羽流(prominence plume)的形成机制(第3章);日珥是LST观测目标之一,日珥爆发与耀斑、日冕物质抛射之间密切相关。第3项工作模拟了 LST/SCI日冕仪(Solar Corona Imager)的杂散光(第4章);工作不仅让我们对杂散光的产生和强度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也是我国太阳观测领域技术积累的一部分。SAD是出现在耀斑环上方暗的雨滴状下落结构。SAD通常认为是磁重联的产物,可能与磁重联能量释放和耀斑等离子体加热有关。人们普遍认同SAD是低密度的结构,但是在SAD的形成机制方面存在争议。我们利用微分发射度(differential emission measure,简称 DEM)的方法研究了2011年10月22日一个边缘耀斑的SAD的热动力学演化,并且发现了3次加热事件。第1次加热事件伴随着发射度(emission measure,简称EM)的上升,在第1个SAD到达前的2.8分钟温度开始上升。该加热事件的传播速度约为140kms-1,略快于SAD的传播速度。而后2次加热事件的传播速度大于700 kms-1。我们认为,第1次加热事件可以用SAD下落过程伴随的绝热压缩解释,后2次加热事件则需要用其他机制解释。另外,我们观测到SAD可以将其周围的亮纤维排开。结合观测与前人的观点,我们重新阐释了 SAD的形成过程,即SAD是局部间歇性磁重联的出流,因为出流来自较高位置而密度较小,它将周围高温高密度物质排开而呈现为暗的结构。我们还讨论了 DEM结果的可靠性、加热和冷却机制,以及其他几种SAD的解释。宁静区日珥的下方有时会出现暗腔,称为气泡(bubble);气泡与日珥的边界有时会间歇性拱起,并形成暗的上升流进入日珥,该现象称为日珥羽流。2018年11月10日,我们利用位于云南省抚仙湖畔的1米新真空红外太阳望远镜(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简称NVST)对一个边缘日珥进行了观测,三个波段的Hα图像清晰记录了十几个日珥羽流的形成过程。一些日珥羽流在演化过程中会发生分裂,并且伴随着指状结构的产生。在羽流形成之前到演化后期,气泡与日珥间的边界长期存在蓝移流动。在羽流演化的后期,一些更密集的手指状结构出现在流动明显的位置。我们通过谱线分析还发现了日珥羽流前端的亮度、蓝移和扰动的增强。羽流分裂和手指状结构的出现是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特征,而边界处的流动可以提高开尔文-亥姆霍兹/瑞丽-泰勒不稳定性的增长率。而日珥羽流前端的扰动表明,还需要其他机制触发、驱动羽流的上升,例如向上的磁压梯度力。SCI日冕仪是ASO-S/LST 3台仪器之一,它可以对1.1—2.5 R☉(太阳半径)内的日冕在Lyα和白光两个波段同时进行成像。因为日冕辐射远比日面辐射微弱,杂散光抑制成为研制日冕仪的重要课题。SCI是一台反射内掩式日冕仪,它的杂散光主要来源于主镜表面对日面辐射的散射,因此降低主镜表面粗糙度是抑制SCI杂散光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Zemax OpticStudio软件,采用三种散射模型,模拟了 SCI主镜散射引起的杂散光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得到了不同表面参数下的杂散光水平。结果表明,两个通道的信号、杂散光之比都随日心距增大而降低;通常情况下,Lyα通道的杂散光低于日冕信号,但是白光通道的杂散光在2.5 R☉处的杂散光比日冕辐射高一个数量级。通过优化,我们得到了使杂散光低于日冕辐射的几组主镜表面参数组合。我们通过研究SAD、日珥羽流的热动力学性质,力求解释这两种现象,并将这两种现象分别与耀斑能量释放和日珥形成联系起来。其中,SAD一方面为局部间歇性磁重联的存在提供了证据,另一方面反映出绝热压缩在耀斑后期大气加热方面起到了作用。日珥羽流方面的研究,首次通过谱线分析的方法发现了日珥羽流前端的扰动,并强调需要不稳定性之外的其他机制推动羽流的向上运动,这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日珥在不稳定性的作用下没有坍塌。ASO-S卫星计划在研究SAD和日珥羽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HXI的观测有利于检验SAD与耀斑能量释放的关系,SCI日冕仪有望提供SAD白光观测的数据。LST将提供Lyα全日面、长期观测数据,日珥(包括日珥羽流)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窗口。而SCI杂散光模拟的工作为该仪器主镜的研制提供了技术指标参考,也为将来在轨分析杂散光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以企业实际生产中数据采集控制系统为研究背景,提出了基于STM32单片机的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设计。使用计算机实现对现场机器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不仅有效地减小了控制系统的成本和功耗,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将以太网引入现场控制领域。本文主要对硬件电路和嵌入式程序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本文根据系统需求,设计了DI、DO、AI、AO四块电路板。硬件电路主要包括单片机控制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数据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GIS)应用广泛,在交通导航、地理信息检索以及农业、林业资源管理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矢量地理数据作为GIS的基础数据,具有巨大经济价值,一旦发生篡改,会使信息数据的所有者、使用者产生重大的损失。脆弱水印技术在图像认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用脆弱水印技术解决矢量地理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是当前新兴研究热点。合谋攻击是一种常
上市公司在股票交易市场中的股价很容易受到各种事件的影响,投资者进行事件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及时识别伴随这些事件的投资风险和机会。金融事件体系往往呈现为层级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树形结构来表示这些事件,因此本文将金融事件检测问题建模为一个层级多标签文本分类问题,其中每个事件就是一条从根结点到目标节点的序列标签。常规的层级多标签文本分类方法通常会忽略事件层级间存在的依赖关系,将每个事件都视为独立的个体,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事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我们党为此进行了不懈奋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设计测试用例是测试的重要步骤。现有的自动化测试工具,例如c++test、Testbed并不能生成满足关键领域软件要求的测试用例,在单元测试中大部分测试用例仍依赖测试人员手动设计。然而,对于复杂程序,手工设计的测试用例难以达到关键领域软件的覆盖准则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测试质量、降低测试成本,对修正条件判定覆盖(Modified Condition/Decision
近年来,伴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布式优化算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统集中式算法不同的是,分布式优化算法不需要将所有数据收集到云端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数字经济快速崛起。在原有智能电网的基础上,电网的发展越发注重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促使电网向数字电网发展。数字电网要求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建立基于监测数据的故障数据库,从而实现故障判断和寿命预测。而对于交流真空接触器的运维工作,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尚无通用的运维监测装置标准产品,各研究机构或制造厂家多根据不同的交流真空接触器以及用户的需求来进行研究和开发,更没有成套的运维策
蓝宝石(α-Al_2O_3)是一种典型的硬脆材料,具有硬度高、熔点高、透光性好、化学性能稳定等的优良物理化学性能。蓝宝石晶片广泛应用于LED芯片、衬底材料等各种光电器件,超精密磨削以效率高、高可控性的优点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蓝宝石晶片平坦化加工过程。蓝宝石晶片作为衬底其减薄工艺在LED芯片制造工程中是关键制程之一,为避免在减薄损伤,要求尽量降低加工表面粗糙度和表层残余应力,减小晶片翘曲变形,本文对磨削
随着基因采样技术的发展,人们已可以低成本地获取大量不同生物的基因信息,这些数据称为基因表达数据。通常情况下,这些基因信息以矩阵形式储存,即基因表达矩阵,它具有数据维度超高而样本稀疏的特点。传统的聚类算法处理这类数据时表现不佳。双聚类算法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一类高效分析基因表达矩阵的新方法。通过同时考虑矩阵的行列关系,可以获得矩阵内部更为复杂的信息。此前学者根据对基因表达矩阵内部隐含结构的不同假设,提
甘蔗被誉为是改变世界的四大作物之一,其种植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人类的文明史。甘蔗属于禾本科、甘蔗属,为全球贡献了80%的糖和40%的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