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治疗实体瘤骨转移的临床观察及骨代谢标记物的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xk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随着抗癌治疗的进展,生存时间延长,出现骨转移及其并发症的风险随之增加。骨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和脊髓压迫等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早期诊断、规范化综合治疗,将会极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同位素骨扫描作为骨转移的初筛和监测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X线平片、MR扫描、GT扫描则作为确诊检查。上述影像学检查繁琐而昂贵。近年来骨代谢生物标记物因其廉价、方便、敏感而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研究领域倍受关注。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是骨胶原的降解产物,而骨碱性磷酸酶(BALP)则是反映成骨的指标。据文献报道两者的水平与骨转移负荷及疼痛的程度相关。治疗后骨代谢生物标记物降至正常范围,患者发生骨相关事件及死亡的风险将会降低。双膦酸盐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溶解来治疗和预防骨并发症的发生。唑来膦酸是一种高效的第三代双膦酸盐。本研究的目的:(1)通过监测尿Ntx、血清BALP在唑来膦酸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评估其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对治疗反应的监测及骨相关事件的预测方面的价值;(2)通过对唑来膦酸联合化疗及镇痛药物治疗模式的临床观察,探讨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的合理方式。 材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2008年1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五区住院的实体瘤骨转移患者48例。其中32例患者接受了唑来膦酸联合化疗、镇痛药物的治疗。其余16例除未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外,化疗方案、镇痛药物均与唑来膦酸治疗组相同。分别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小麦菌凝集素沉淀法测定尿Ntx、血清BALP在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疼痛的评价采用数字疼痛强度评分法(NRS)。 结果: 实体瘤骨转移患者基线Ntx/Cr及BA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其浓度与骨转移负荷成正相关。唑来膦酸组治疗后Ntx/Cr及BALP水平明显降低(P<0.001);32例患者中,24例基线NtrdCr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5例降至正常,9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39);32例患者中,26例基线BALP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6例降至正常,10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牛率有显著性差异(P=0.038);治疗后疼痛程度减轻,镇痛药用量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01,P=0.01);并且治疗期间无骨相关事件发生;治疗前后血钙、血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11例患者发生了14人次可能与唑来膦酸相关的不良事件。 结论: 尿Ntx、血清BALP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及对治疗反应的监测及骨相关事件的预测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对双膦酸盐的个体化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唑来膦酸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唑来膦酸联合化疗、镇痛药物治疗是实体瘤骨转移的有效治疗方式。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艾拉莫德(iguratimod,T一614)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我科2014-2015年28例使用T一614治疗的RA患者治疗前后活动
目的:探讨创愈宁创面修复医用敷料在治疗肛瘘术后创面修复的应用疗效观察.方法:选取50例我科肛瘘术后病人50例,均由副高以上职称医生手术均采用肛瘘切除术.随机分为传统组和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时成分血的合理使,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两年在我院住院进行输血的患者100例,随机进行分组,对照观察每组50例,对
目的:讨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中大剂量氨溴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中治疗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其中实验组的患者使用大剂量的氨溴索治疗,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 试验组的护理态度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
目的:讨论消毒供应室工作中,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58例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进行研究,2015年~2016年全年期间是未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对照阶段,2016年~2017年全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