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抗哮喘效应因子S100A9高表达调控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课题组前期通过基因表达序列分析技术(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建立正常、哮喘、正常针刺和哮喘针刺4个标签数据库,分析发现了包括钙结合蛋白 S100A9(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9,S100A9)在内的 21 个针刺抗哮喘差异表达基因。为阐明针刺抗哮喘效应因子S100A9功能,通过检测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下S100A9蛋白表达情况,进一步构建了针刺抗哮喘效应因子S100A9高表达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以期明确S100A9调控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效应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气道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alpha-actin进行鉴定以明确所用细胞纯度,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S100A9蛋白经三种不同浓度2.5、25和250ng/ml血小板源型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刺激后在气道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量差异;设计S100A9高表达基因序列,通过酶切,胶回收和酶连接等方法将S100A9高表达序列插入至慢病毒载体质粒中,使用基因测序法对载体质粒进行测序,以验证S100A9高表达序列是否准确插入至载体质粒中。使用慢病毒高表达质粒、慢病毒包装质粒对293T工具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包装成功后,超速离心并重悬病毒沉淀,随后测定慢病毒滴度,摸索气道平滑肌细胞最适宜感染复数,然后使用慢病毒对气道平滑肌细胞进行转染,进一步测定最适宜筛选细胞的杀稻瘟菌素浓度以构建S100A9高表达细胞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印迹法验证S100A9高表达细胞系是否构建成功;进一步利用细胞计数法、WST-1(水溶性四唑盐)法和细胞实时分析技术分别验证S100A9高表达后在24、48、72小时等不同时间点对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效应;利用荧光探针方式检测S100A9高表达后对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法验证S100A9高表达和正常气道平滑肌细胞NF-κB通路中p65、IκB-α蛋白和p38MAPK蛋白、NOX2和NOX4蛋白表达差异。结果:1.针刺抗哮喘效应因子S100A9在增殖气道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利用免疫印迹法验证S100A9蛋白检测经PDGF诱导的气道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含量差异。结果显示S100A9表达含量随着PDGF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DGF浓度为2.5、25和250ng/ml时,S100A9蛋白的表达含量分别降至正常细胞的56%、40%和 23%(P<0.05,n=3)。2.成功构建针刺抗哮喘效应因子S100A9高表达稳转细胞系将S100A9高表达基因序列连接至慢病毒载体中,利用慢病毒转染的方式,使S100A9在气道平滑肌细胞内高表达。按照气道平滑肌细胞的最适宜感染复数40进行细胞筛选,并利用6μg/ml浓度抗生素筛选出本课题所需的S100A9高表达细胞株。荧光视野下,阳性细胞率占90%;经免疫印迹法验证,胞内S100A9蛋白高于正常组4.10倍,即S100A9高表达稳转细胞株构建成功。3.针刺抗哮喘效应因子S100A9高表达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通过细胞计数法发现S100A9高表达组细胞在48和72小时分别显著低于正常组细胞(P<0.05,n=3),增殖效应的最大差别时间点出现在72小时,S100A9高表达组低于正常组细胞2.37倍。WST-1法检测发现高表达组细胞增殖率在24、48和72小时均低于正常组细胞(P<0.05,n=3),其中72小时差别显著,S100A9高表达组低于正常组1.27倍。RTCA法检测发现高表达组细胞增殖率在24、48和72小时均低于正常组细胞(P<0.05,n=3),在72小时时间点最为明显,S100A9高表达组细胞低于正常组细胞1.90倍。三种结果共同提示S100A9高表达后具有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效应。4.针刺抗哮喘效应因子S100A9高表达降低胞内活性氧水平胞内活性氧总体水平检测发现,S100A9高表达组中荧光细胞面积和总面积比值比正常细胞组比值降低了 1.67倍(P<0.05,n=3)。5.针刺抗哮喘效应因子S100A9高表达对通路蛋白影响利用免疫印迹法验证S100A9高表达后相应信号通路蛋白影响,发现高表达组细胞内NF-κB通路中p65和IκB-α蛋白分别比正常组显著升高10.51倍、9.06倍(P<0.05,n=3),p38MAPK蛋白、NOX2和NOX4表达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刺抗哮喘效应因子S100A9胞内高表达具有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与胞内活性氧水平降低,与NF-κB通路p65、IκB-α蛋白表达增高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脊髓星形胶质细胞P2X7受体参与电针抑制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敏的机制。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备IBS内脏痛敏大鼠模型,第一部分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双侧“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进行治疗,电针治疗参数为1 m A,2 Hz,每次15分钟,连续治疗7天,记录各组大鼠CRD刺激下腹部撤回反射评分(AWRs),观察电针对IBS内脏痛大鼠的镇痛效应;第
学位
目的:阴阳调衡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在前期工作中已经被证实在治疗中风下肢瘫痪上比单纯的阴阳调衡针法治疗效果好,但是中风偏瘫的患者大多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因此通过临床大样本研究阴阳调衡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和阴阳调衡针法加常规康复的疗效对比,验证阴阳调衡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对中风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优效性以及通过运动功能分析检测进行机制探讨。方法:临床行为学研究:将收集的1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试验组
学位
目的:观察并比较针灸(隔药灸结合电针)与假针灸(假隔药灸结合假电针)对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的排卵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外周血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探究针灸对AMH过表达所介导的PCOS卵泡发育异常和高雄激素的调节效应机制。方法: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肾虚痰湿型PCOS患者随机分为33例观察组与33例对照组。观察组取关元、中极、子
学位
目的:1.观察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患者的临床效应及安全性;2.观察艾灸对IBS-D患者HPA轴及肠道低度炎症水平(内脏痛、肠道通透性、肠道炎症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临床艾灸治疗IBS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第一部分艾灸治疗IBS-D患者的临床效应观察将68例IBS-D患者随机分两组,
学位
目的:观察解毒通络生津方对NOD/Ltj小鼠PD-1/PD-L1信号通路的调控,探讨解毒通络生津方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相关分子免疫学机制,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4只8周龄雌性NOD/Ltj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对照组、解毒通络生津方组、羟氯喹组,每组8只。另8只8周龄雌性ICR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12周龄时开始干预,解毒通络生津方组按照每天24.4g/kg药量灌胃,羟氯喹
学位
目的:本研究拟阐明电针可能通过调节RhoA/ROCK途径,达到改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肠动力之目的,以期为电针治疗PD便秘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将Thy1-αSyn转基因PD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对照组,以C57BL/6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的小鼠予相同的固定,不干预;电针组取双侧“天枢”穴进行电针干预(1m A、2/1
学位
背景和目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ONFH)致残率高,长期以来都是骨科医生的一个挑战。研究表明,下丘脑能通过经典的分泌轴调节骨代谢,骨细胞上均存在促甲状腺激素(TSH)、卵泡刺激素(FSH)、催产素(OXT)等激素的受体并受这些激素的直接调控,学术界因此提出了下丘脑-垂体-骨轴(pituitary—bo
学位
目的:课题组前期基于嗜神经病毒标记示踪技术,筛选大鼠肺俞穴与下呼吸道双向神经通路的共同脑核团,结果提示PrEW核团(preganglionic Edinger-Westphal nucleus,PrEW)与针刺肺俞穴、下呼吸道相关。本研究以大鼠过敏性哮喘疾病模型为研究平台,检测针刺对哮喘大鼠PrEW核团神经递质影响,初步验证PrEW核团与针刺抗哮喘效应相关,并对相关神经递质进行初步筛选。方法:应用
学位
目的:课题组前期筛选出作用于针刺抗哮喘Transgelin-2靶标发挥抗哮喘生物学功能的效应化合物 12(Compound of Acupuncture Anti-asthmatic Target,CAT12),研究显示CAT12具有一定的舒张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和降低小鼠哮喘模型气道阻力的功能。为进一步获得结构更为新颖的化合物,筛选可能更为有效的生物活性小分子,本研究在CAT12功能发挥的基础上对
学位
目的:通过Catwalk步态技术、在体微电极阵列技术及激光多普勒脑血流检测技术,并结合组织形态学的方法初步探索电针预处理诱导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脑缺血耐受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电极埋置和多普勒脑血流检测两大组,每大组又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三个亚组。各组分别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相应电针预刺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