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地会女传教士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ry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07年,基督教新教拉开了其在中国传教活动的序幕。1865年,中国内地会由当时身为中华传道会传教士的戴德生在英国成立,它逐渐发展为新教差会中最具特色,影响力和传教区域较广的一个。它是一支跨宗派的信心差会,在其众多特色中,重用女传教士的策略尤为引人注目。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内地会之所以形成重用女传教士这一特色的条件,其次分阶段评述了女传教士的工作,最后分析了女传教士工作的影响。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妇女工作领域十分有限,虽然迫于现实的压力,一些传教团体先后给予妇女传教的责任,却并未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但是中国内地会的女传教士享有与男传教士几乎相同的传教责任和待遇。笔者认为,此种状况的形成是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圣洁运动和复兴运动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中国内地会的熏陶和扶助;作为中国内地会的建立者和长时间内领导者,戴德生个人具有的魄力和开放的心态;女传教士能够在男女界限森严的中国较便利地接近中国妇女的性别优势。本文截取1865年到1927年这段时间,从不同角度展现女传教士的工作情况及其成就。在选材方面,本文从中国内地会女传教士整体及优秀个人之传教事业入手,以全面展现女传教士的历史地位。  评价基督教来华传教问题需要秉持客观全面的态度。作为整个基督教新教传教事业的一个部分,中国内地会同样也是在帝国主义的枪炮和条约的庇护下来到中国的。但其领导者和传教士都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并有意识地回避和拒绝这种庇护,进而在传教中确立起中国内地会独特的地位。女传教士为中国内地会地位的确立发挥了巨大作用。她们通过对女性直接布道传播信仰,因为她们认为女性对于家庭成员的信仰形成作用关键,改造女性就可以创造一个精神上的积极力量;她们通过医疗传道医治中国妇女的身体,也给予其自食其力、展现自我的机会,但是女传教士也不希望看到中国新女性在解放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她们灌输的是基督教服从、虔诚等有关女性气质的内容,而非女权主义。笔者认为,中国内地会的高层领导层中缺乏女传教士的声音,其传教活动与中国主流文化的交流存在空白,此乃内地会的缺憾。
其他文献
科举制度中的落第问题贯穿了整个科举发展史,包括了内很多容,是科举研究领域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才可能更完整的把握科举制度。本文主要针对清代科举制度
本文以9世纪中韩日三国外交制度比较为主题,以唐、新罗、日本对外贸易机构为中心进行多边、多视角的比较研究,并考察9世纪东亚三国间的贸易环境、形态和特点等问题。  全文分
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将宋代江西地区出土的买地券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力图揭示地券文本中蕴含各种意义,进而加深对宋代大众文化信仰方面的认识。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
五卅运动作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主义民众运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但此前较多关注学生、商人以及党派在其中的运作,而对后来被贴上负面标签的军阀等明显关注不足。检视这
治外法权是近代以来一个全新的概念。面对这样一种全新的制度,晚清士大夫不乏有创造性之理性反应。1875年之后,随着中西接触的日益频繁,士大夫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治外法权制度。 
本文叙述了17、18世纪的英国人的中国印象从形成到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追溯17世纪之前英国人固有的中国印象。文艺复兴后,有限的游记和
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由广东文化界知名人士组成的一个团体——广东民族文化研究会。文章运用大量报刊、档案和文集等史料,梳理了该会成立与演变的过程,探讨研究会
中山大学法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广东课吏馆,基本上与法科在中国的发展同步。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政治与教育的剧烈变动时期,中大大学又作为孙中山手创之为国民革命
粤糖00-318是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以粤农73-204为母本,CP86-1633为父本杂交,经多年选育而成的早熟高糖高产甘蔗新品种。该品种萌芽好,分蘖力强,植株高,中大茎,有效茎数多,容易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