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目前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的自然病程尚不清楚,本文拟通过对未经药物干预的AS首诊临床及放射学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解AS发病后疾病自然进展过程,提高对AS自然病程的认识。 方法: 705例未经药物或其他治疗的AS患者为1991~2007年我院连续门诊病人,诊断均符合1984年修订纽约分类标准。记录患者性别、就诊年龄、发病年龄、病程、首发症状及病程中出现的其他症状、HLA-B27、骶髂关节、脊柱及髋放射学检查等结果。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705例AS中,男635例,女70例,男女比例9:1,年龄12~65岁,平均29.2±10.0岁,病程0.3~41年,平均7.3±6.5年,发病年龄6~60岁,平均21.9±7.8岁,男性AS发病稍早于女性AS(21.6岁vs.24.5岁),HLA-B27阳性率88.6%。74.6%患者以中轴关节起病,21.3%患者以外周关节起病,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腰背痛、膝痛、髋痛,分别占47.0%、12.2%、11.8%。少年发病者(JAS)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膝痛(30.2%),成人发病(AAS)及迟发AS(LAS)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腰背痛(57.6%、63.6%)。 发病后平均3.9±3.4年(0.3年-24年)出现Ⅱ级骶髂关节炎(SIJ炎),JAS达到Ⅱ级骶髂关节炎的病程明显长于AAS及LAS(5.0年vs.3.4年vs.3.0年)。发病后平均7.0±5.4年(0.3年-34年)可出现Ⅲ级SIJ炎,12.6±7.4(2年-41年)年达到Ⅳ级SIJ炎,JAS、AAS及LAS进展至Ⅲ、Ⅳ级SIJ炎的病程比较无明显差异。男女间进展到各级SIJ炎的病程比较亦无明显差异。SIJ炎Ⅱ级患者中32.5%出现脊柱受累,包括骨质疏松、脊柱曲度变直、椎体方形变、椎小关节模糊、骨赘/骨桥形成竹节变等,其中4例(1.6%)发生脊柱竹节样变;SIJ炎Ⅲ级患者59.6%出现脊柱受累,其中25例(13.76%)发生脊柱竹节样变;SIJ炎Ⅳ级患者91.5%出现脊柱受累,其中25例(13.76%)发生脊柱竹节样变。 31.8%的AS患者(156/491)存在放射学髋关节病变,最早在发病后0.5年即可出现,平均9.5年。与髋关节正常组比较,髋关节病变组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较长,以髋为首发症状比例较高。 完成腰、胸、颈X线检查的患者分别有617例、95例及103例。58.7%患者伴腰椎受累。发病后平均6.8年可见椎小关节模糊,7.9年可见椎体方形变,8.0年可见脊柱生理曲度变直,8.4年可见韧带骨赘,10.8年可见椎体骨桥形成,13.5年可见腰椎竹节变,15.3年可见胸椎竹节样变,颈椎竹节样变则在平均20.9年后出现。23.5%的患者合并骨质疏松,最早在发病后0.3年即可出现,在病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存在,平均病程10.0年。JAS伴方椎、脊柱曲度变直、骨赘/骨桥形成及竹节样变的平均病程均长于AAS,但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1.75%AS以中轴关节为首发症状,25%以外周关节起病;JAS最多见以膝痛为首发症状, AAS、LAS则以腰背痛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2.发病后平均3.88、6.95、12.62年发展到骶髂关节炎Ⅱ、Ⅲ、Ⅳ级。随着骶髂关节炎级别的增加,脊柱出现骨质疏松、曲度变直、椎体方形变、椎小关节模糊、局部骨赘等改变的比例逐渐增加。 3.31.8%的AS伴放射学髋关节受累,最早在发病后0.5年即可出现,平均9.5年,以髋为首发症状及病程长者更易出现髋关节受累。JAS髋关节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AAS。 4. AS患者脊柱出现椎小关节模糊、方椎、曲度变直、椎体骨赘形成、骨桥形成及竹节样变的平均病程分别为6.8年、7.9年、8.0年、8.4年、10.8年、13.5年。23.5%合并骨质疏松,最早在发病后0.3年出现,平均病程10.0年。 5.脊柱竹节样变呈上行性发展。发病平均13.5年后可见腰椎竹节样变,平均15.3年后可见胸椎竹节样变;颈椎竹节样变则在平均20.9年后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