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位于四川盆地和秦岭造山带的过渡部位,向西与米仓山隆起带相连,东端止于黄陵隆起,向北以城口断裂与北大巴山冲断带相隔,总体上为一向南凸出的弧形构造带。以铁溪-巫溪隐伏断裂为界,与四川盆地北部相隔,并共同组成了研究区所在的大巴山前陆盆地。以铁溪-巫溪隐伏断裂为界,将研究区分为逆冲断裂-褶皱带(北带)与低缓褶皱区(南带)。北带以一系列近东西向平行展布的逆(冲)断层(F1-F3断层、铁溪-巫溪隐伏断裂)和类侏罗山式褶皱(Z01-Z18)为主要特征,构造变形强烈。褶皱形态主要是紧闭同斜-倒转-平卧褶皱,构造模式以逆冲推覆体系以及断展褶皱为主;南带以北北西向为主的平行展布的弧形褶皱带(Z19-Z27褶皱)为主要特征,褶皱形态为直立-斜歪宽缓褶皱,构造变形较弱,仅见有一条逆断层(F4断层),构造模式以弯滑褶皱为主,并可能具有冲起构造。研究区南、北带构造特征的差异来自于其受不同的滑脱面控制。北带为由志留系底部滑脱面为主,与震旦系底部滑脱面共同组成北带滑脱构造体系,逆冲岩席沿着两套滑脱层,层层推覆,由南向北地层逐渐变老,变形程度逐渐加强;南带则以三叠系底部滑脱面为主,与志留系底部滑脱面共同组成南带滑脱构造体系,以弯滑作用形成一系列平行展布的弧形褶皱。印支时期,研究区受到来自北大巴山逆冲推覆体的挤压力、八面山弧形构造带上的作用力两个因素联合作用的影响,构成“联合双弧”应力模式,研究区正好处于双弧交汇处,构造线行迹近东西向展布,与最小主应力迹线吻合。燕山时期以来,随着华北地块向南次逆冲作用的开始,研究区进入了第二次逆冲推覆高峰,研究区已形成的早期构造重新被激活,使得已形成的一系列逆断层并发生再次的逆冲作用,且使得已形成的斜歪褶皱变形为倒转褶皱;同时,在这一时期,华南地块开始向北俯冲的过程之中发生顺时针旋转作用,这种相对旋转的作用复合叠加在研究区南带的逆冲断层之上,赋予断层左行右旋式的走滑性质,并且褶皱轴迹由东西向转变为北北西、甚至北西向,这些现象均属于构造的叠加改造。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被动大陆边缘时期;②前陆盆地时期;③褶皱造山时期。①:古生代至中三叠世,研究区一直是特提斯秦岭洋南侧的被动大陆边缘,接受稳定的海进-海退式沉积旋回;②:中三叠世末期晚侏罗纪,随着印支运动造山时期到来,大巴山逆冲推覆运动的影响,研究区地层逐渐抬升卷入变形,沿着震旦系底部滑脱带形成铁溪-巫溪隐伏断裂与F1-F3逆(冲)断层,将研究区抬升成为大巴山前陆盆地前渊地带,接受前陆盆地陆相沉积;③:晚侏罗纪末期以来,燕山-喜山造山时期,研究区在隆起的基础上继续抬升造山,研究区北带形成了新的逆冲断层F0(推测隐伏),并引发地层强烈褶皱变形,由斜歪逐渐变成倒转;同时在南带形成逆断层F4,同时引发断层的走滑运动,逐渐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