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约翰·契弗短篇小说中的人格失衡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契弗,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常被称为“郊区的契诃夫”。他擅长利用作品中人物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事件来表现他们的情感困惑,尤其愿意描写二十世纪中期美国郊区中产阶级的风尚和道德状况。契弗在创作时,将现实主义的描写和现代主义心理分析结合起来运用,其作品的主题多是揭露现实生活中人们精神和情感上的空虚。 尽管国内外对契弗及其作品已有大量评论,本文试图借助荣格的无意识理论和弗洛姆关于资本主义的异化理论,来阐述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情感问题及他们人格失衡的根源。 本论文从契弗生活年代的历史、社会以及他的家庭背景入手,主要在四个方面阐释了作品中人物的人格失衡,即人物的经济状况,恶化的人际关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荣格理论中人的个性形成,总结出作品中的人格失衡来自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特点和契弗无意识的投射。并进一步表明作品中的人物和契弗自己都渴望取得人格上的平衡,完成个性形成,甚至于整个社会都需要“个性形成”。 总之,契弗展示了二十世纪中期美国郊区中产阶级的全景风貌;为读者提供了观察和研究美国社会的途径。
其他文献
翻译中的文化视角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出现了两个明显趋势: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界
赵元任是第一位将阿丽思故事介绍到中国的翻译家。他的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该书的第一个汉译本,并且自出版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Alices
自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理论已被应用于语言学,尤其是应用到批评性话语分析(CDA)。互文性是任何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在语篇生成和解释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批评
中国的外语教学长期以来按照传统外语教学的路子,大量讲授语法,因此导致了中国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虽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外语教学不仅应该教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被誉为“爵士时代的天使”。在短暂而坎坷的一生中,他创作了5部长篇小说178部短篇小说。他在作品中大量融人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二十年代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