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耕地生态补偿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资源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生活的基础,是一种稀缺的、难以替代的自然资源,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耕地面积的多少,利用的好坏与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重庆市2003-2012年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耕地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确定重庆市耕地生态补偿的标准和范围,将耕地的生态价值用货币体现出来,完善了耕地保护制度;有利于耕地保护从单纯的数量减少保护到耕地的质量、生态环境的保护,得到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安全保护协调统一,使保护耕地的农民和丧失耕地的农民得到有效的利益补偿。提高人们对于保护耕地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保护重庆市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稳定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引入生态补偿理论,对重庆市2003-2012年耕地资源利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全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介绍生态补偿概念及耕地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其它四章作为论文主体部分。第三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重庆市2003-2012年耕地资源概况现状,得出重庆市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近10年重庆市的耕地变化速度、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第四章,构建重庆市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确定重庆市耕地生态补偿总体思路,生态补偿主体及对象,生态补偿标准,生态补偿效率的监管措施等。重点是对重庆市耕地生态补偿的标准进行定量核算;第五章,针对重庆市耕地生态补偿现状及趋势,提出重庆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与对策;第六章为全文的研究结论部分。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为何补偿?严格控制耕地数量、质量的下降,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市场与政府相结合,保护耕地生态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保障民生与国家粮食安全;合理分配耕地资源收益,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2)如何补偿?首先,确立耕地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其次,确定了重庆市实施耕地生态补偿的主体,政府是最主要的补偿主体;按照规定或约定提供生态补偿资金、实物、技术或劳务等的社会组织及个人;因耕地生态保护而受益的农业生产者(农民)。最后,确定农民是耕地生态补偿最主要的对象,并通过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补偿和智力技术补偿的多元化补偿方式予以补偿,分析了不同耕地质量等级的生态补偿的范围与期限。(3)补偿多少?根据计算,重庆市2012年耕地生态补偿的标准为5051.75元/hm2。耕地生态补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公共财政支付和社会资金。(4)补偿效率?建立专门的耕地生态补偿监管委员会,实行相应的补偿奖惩措施及绩效考评制度,及时调整并完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耕地生态补偿的信息公开与信息反馈机制,保障重庆市耕地生态补偿效率的不断提升。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导致高温胁迫已成为我国、世界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高温胁迫使得水稻生长活动
东北三省的大豆超高产“攻关”指标定为单产 32 5kg/ 667m2 。 2 0 0 0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育成新品系“辽 2 1 0 51” ,在海城市南台镇树林子村种植 4 7/ 667m2 ,选取
<正> 略微下塌的肩,挺着硕长的脖子,精神气质与戴高乐将军有些相似。挥运的架势,并不好看。然而,一俟出手,绝领风骚。有人说,他像幽灵。更有人说,他像精灵。这就是富特文格勒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国际物流行业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管理经验不足,面对金融危机缺乏足够的应
<正>脾血管瘤虽为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但仍十分少见。受到病例数少的限制,目前我们对脾血管瘤的诊断并不难,但选择何种方法治疗说法不一,对脾血管瘤的手术指征仍存在较大
<正> 近年来,各地报刊不少获奖作品或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的报道大都以题材新颖别致的独特优势取胜,尤其在经济新闻选择题材上讲究在“交叉点”着手,使报道既有思想指导性,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在黑龙江省绥滨地区大豆单产 2 0 0kg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的各个环节 ,可供在实际生产中参考应用
近年来,在大学生道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的同时,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在蓬勃的发展。因此,结合两者,用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志愿服务意向,使学生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
不可译性一直是译学界备受关注的议题,一方面,翻译是否可为,具有争议性,故有研究价值。另一方面,探索如何转化这一现象对翻译实践也有指导性作用。任何翻译活动都会面临源语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领域,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一种以“主题—经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