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_mot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分子磁性材料的前沿领域,由于在温度传感器、光开关、显示材料和高密度存储等方面的潜在应用,近年来自旋转换配合物引起化学、物理学和材料学家的大量关注,设计合成多功能自旋转换配合物,以及对其性质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设计合成多种新型咪唑席夫碱手性配体,通过配体场强度的改变实现对配合物自旋转换性能的调控。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设计合成了两对新型纯手性自旋转换对映体配合物fac-Λ-[Fe(R-L1)3](ClO4)2·MeCN (1)、 fac-Δ-[Fe(S-L1)3](ClO4)2·2MeCN (2)、fac-Λ-[Fe(R-L1)3](BF4)2·MeCN(3)和fac-Δ-[Fe(S-L1)3](BF4)2·MeCN(4)(L1=1-苯基-N-(1-甲基-1H-咪唑-2-亚甲基)乙胺),结合元素分析、1H NMR、红外、紫外和圆二色谱(CD)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详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显示,两对配合物结晶于手性空间群P21,Fe(II)金属中心与三个配体提供的6个N原子配位形成变形八面体fac构型。磁性研究结果发现,温度升高四个配合物在350K处发生了明显的低自旋态到高自旋态转换。去除乙腈分子,自旋转换温度降至220K,同时伴随有一个宽度为3K的磁滞回线(T1/2=222K,T1/2=219K)。配合物3和消旋乳腈(LN)和甲基戊二腈(MGN)共结晶得到了结晶于手性空间群P212121的新配合物5(3·1/3(R)-LN)和6(3·1/3(S)-MGN),实现了对消旋分子的手性识别。变温磁化率研究结果显示配合物5(3·1/3(R)-LN)和6(3·1/3(S)-MGN)的自旋转换转变温度变为365K和333K,乳腈和甲基戊二腈的引入和乙腈分子的去除改变了配合物3的自旋转换性能。(2)以1-(1-萘基)-N-(1H-咪唑-4-亚甲基)乙胺(L2)和1-(2-萘基)-N-(1-甲基-1H-咪唑-2-亚甲基)乙胺(L3)为配体,合成和表征了四对纯手性配合物:fac-Λ-[Fe(R-L2)3](ClO4)2(7)和fac-Δ-[Fe(S-L2)3](ClO4)2H2O (8)、 fac-Λ-[Fe(R-L2)3](BF4)2(9)和fac-Δ-[Fe(S-L2)3](BF4)2(10)、 fac-Λ-[Fe(R-L3)3](ClO4)2H2O (11)和fac-Δ-[Fe(S-L3)3](ClO4)2H2O (12)、 fac-Λ-[Fe(R-L3)3](BF4)2H2O (13)和fac-Δ-[Fe(S-L3)3](BF4)2H2O(14)。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七个配合物(未测得10)都结晶于手性空间群P213,R和S构型配体分别诱导配合物呈现出单一的fac-Λ和fac-Δ构型。变温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7-10在300-2K范围内一直处于高自旋态(S=2),配合物11-14因配体场略强,在此范围内体现出缓慢的自旋转换性能。(3)将不同长度碳链的1-溴烷烃做为烷基化试剂,完成了对咪唑-2-甲醛的烷基化,将其与(R or S)-(±)-甲基苄胺缩合,再与FeX26H2O配位后得到了系列金属配合物fac-Λ-[Fe(R-Cn-L)3]X2和fac-Δ-[Fe(S-Cn-L)3]X2(Cn-L=1-苯基-N-(1-烷基-1H-咪唑-2-亚甲基)乙胺;n=4、5、6、7、8、10、12、14、16、18、20和22;X=ClO4-和BF4-)。对部分配合物的X-射线单晶衍射和变温磁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长度碳链导致配合物结晶于多种手性空间群,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堆积结构,同时表现出多样的自旋转换性能。DSC热分析结果证明,当n=14-22时,咪唑-2-甲醛的烷基化为配合物引入新的液晶性能。
其他文献
介绍了基于Autodesk Civil 3D中部件编辑器Subassembly Composer可为复杂断面结构建模提供解决方案。在部件编辑器中进行逻辑目标的设定,及插入一些条件判断完成复杂断面部件
目的:研究高压氧对大鼠糖尿病睾丸病变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2只大鼠,其中8只Wistar正常大鼠,24只2型糖尿病GK大鼠,分4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对照组及高
水资源短缺和化肥过量施用是我国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重障碍。水、氮是影响水稻产量最重要的因素,采用新技术提高水肥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是当前面临的挑
BIM的定义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