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决定了主体在建构自身形象的过程中必须要植根于本土,同时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符号。椰子作为海南区分度极高的地理信息标志物,已然成为海南象征符号的典型代表。在全球化与新媒体环境中,海南形象的塑造与“椰子”的关系尤为紧密。本文考察了《海南日报》和百度新闻在2008-2018年间所有新闻报道中对于“椰子”符号的建构,通过语义网络分析法和词频分析法勾勒新闻报道主题的大致轮廓并对比其中包括关注点和话语方式在内的细节差异,以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文献分析法等做支撑,对海南象征符号的建构做描述性研究分析。研究结论如下:在近十年的新闻报道中,以《海南日报》为代表的官方话语主体作为主要的内容生产者在建构海南象征符号时重点考虑的是以椰子为代表的符号之于海南整体的正面形象建设;而自改革开放和建省以来,以“椰树精神”为代表的海南精神及其象征意义的构建则是一条贯穿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宣传主线;旨在不同层面形塑主体形象并且广泛存在于各类报道主题的椰子符号在内容上具有相似的共性特征,形式上却存在结构差异;新媒体环境中的网络传播由于具有碎片化、垂直化和分众化等特点,因此新闻报道中的椰子符号建构还同时具有多语态融合建构与多要素动态呈现的特征,但是仍保持着对于官媒单一信源的高度依赖;未来海南象征符号的建构应该继续围绕自身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和经济特区战略地位突出等特点,整合传播资源,让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宣传与民间舆论场实现有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