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项目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skysky094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项目课程改革在职业教育领域如火如荼地展开。项目课程在经过了开发热潮之后,必然要走向课程实施阶段。成功的课程开发背后需要课堂教学实施作为检测和保障。在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有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项目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究竟如何。这既是我们检验项目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的抓手之一,也是促进项目课程教学理论发展的焦点所在。从课程实施来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为项目课程实施提供支持;从职业院校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职业院校和教师关注的热点;从教学评价来看,教学有效性研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上三点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起源,而研究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随着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发展,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教学观、学习观和知识观的嬗变作用到课堂教学层面,引发了课堂价值观从“以教论教”走向“以学论教”。课堂教学从教师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从知识灌输中心过渡到了知识建构中心,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自我建构学习,从工具性评价取向发展为人本性评价取向。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这种转变要求我们在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时转变传统的研究视角和取向。从教师和学生,教和学两个视角出发看待课堂教学有效性。其次,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视角和取向的转变隐含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的嬗变,隐含了课堂教学有效性评判标准的嬗变。由于对课堂教学的曲解或误读,致使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本质的追问也往往存在偏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主要存在三方面的曲解:唯效率走向分数化;唯目的走向功利化;唯技术走向定型化,导致有效性的本真意义失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重新厘定课堂教学有效性本质,才能制定一个合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评断框架。再次,根据建构好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判框架,结合学科模式和项目课程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形,分析两种课程模式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实。结合评判框架与真实课堂,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透视项目课程与传统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职业学校两种课程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评判框架中两种视角、九个维度的观察,分析哪种课程模式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哪种课程模式的课堂教学更适合职业学校。最后,既然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优于学科课程,那么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否还有提升空间呢?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了项目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寻求致使项目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陷入“困境”的因素,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探寻走出困境,进一步提高项目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诉求提高项目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希冀。本文尝试初步探索职业学校项目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希望能对职业学校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做些基础性的工作。
其他文献
在高中,由于面临就业的压力,出现了应试教育,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很普遍,这样数学概念的学习就长期处在一个被忽略的地位,不少同学也就忽视了数学概念的学
在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自由基,它们对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自由基含量的变化与机体衰老和疾病发生又有着紧密联系,当其含量激增时可破坏体内代
湿地、森林、海洋被我们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称,是处于陆地、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具有重要的水文和生态功能。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的:了解对正常分娩产妇实施子宫恢复护理训练的方法及作用。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的70例正常分娩产妇,随机分组,常规产后护理组用常规方案,子宫恢复护理
穴位注射疗法是指在人体经络循行的穴位上将针刺作用及药物药理作用互相结合治疗疾病的的一种疗法。医者依据临床上患者不同情况及输穴的治疗作用而选择穴位、压痛点、及反应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一套科学严谨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为科学地衡量和监测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时发现政府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应用题学习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预初年级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形
虽然虚拟企业表现出了巨大的价值和创造潜力,但是作为一种很难管理的组织形式,研究者对于虚拟经营运作模式的各种形成因素以及运行机制未进行深入研究,缺乏系统性。很多研究
近数十年来,中医医疗渐渐形成风潮,开始普遍受到世人之注意与重视,尤其如针灸等疗法,更盛行于东洋甚至欧美各国。鉴于此项发展趋势,国内之研究乃篷勃发展,各式新式教育之高等
公民不仅是个身份问题,而且是一个意识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强烈的公民意识。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是加强公民意识的最佳时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