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语言问题是哲学、逻辑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共同探讨的问题,哲学与逻辑学最先提出元语言概念,逻辑学将元语言定义为“谈论语言的语言”,而被谈论的语言叫“对象语言”,这种区分被语言学等各学科广泛接受。语言学界采用了这一基本区分,对元语言问题的研究可分为两条路径:第一种路径将元语言看作技术语言,从符号语言学、结构语义学等角度细致划分元语言的语义结构,试图总结出一套精确的元语言系统,另一些语言学家受此启发,致力于规范语言学理论术语的研究;第二种路径将元语言看作非技术语言,即人们在日常生活或文学作品中使用的元语言表达,这类元语言形式多变,受到语用学、文体学等学者的普遍关注,但是以往研究都是对元语言零散的进行功能描述,一方面缺乏系统的描写,另一方面忽视了元语言叙述所携带的更有意义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旨在分析叙事文学作品中元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并选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歌手鲍勃·迪伦歌词集中的元语言叙述作为研究对象,范围集中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的歌词,其中有大量蕴含文化信息和意识形态的元语言表述,且有很高的文体价值。本文结合批评话语分析和评价理论,将元语言叙述按对象语言角色分为三类:谈论叙述者话语的元语言文本,谈论人物话语的元语言文本,以及谈论客观语言事实的元语言文本,依次分析其中反映出的叙述者态度,并揭示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经研究表明,在谈论叙述者话语的元语言文本中,叙述者的态度明显表现为消极情感和积极鉴别;在谈论人物话语的元语言文本中,叙述者的态度明显表现为消极情感和消极判断;在谈论客观语言事实的元语言文本中,叙述者的态度表现为消极鉴别,从叙述者普遍否定的态度可以看出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嬉皮士文化为代表的意识形态与当时主流文化的激烈冲突。元语言作为叙事文学作品的重要文体特征,是窥探作品创作时代文化思潮与意识形态的重要窗口,而叙事者态度是衔接元语言与意识形态的中介,本文据此改良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基于系统的语言学分析手段,有效的把叙事文学作品中的元语言、叙事者态度和意识形态三者结合起来分析,拓宽了元语言研究的路径和视野,即将元语言研究延伸至社会语言学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