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窦区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点、消融方法及其解剖学特征的临床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anfeip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肺动脉窦底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第二部分: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第三部分:探究肺动脉窦和毗邻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对预防导管消融并发症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肺动脉窦底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采用反U弯法和压力感知导管技术的意义目的反U弯法和传统方法(非反U弯方法)均可用于肺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但反U弯法对于肺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似乎比传统方法更有效,而其中原因尚未得到充分阐述。故本研究将评价两种方法的标测和消融特点,探讨其在治疗肺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起源于肺动脉窦底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7例,所有靶点均通过电生理检查和标测明确起源位置。入选患者常规使用反U弯法和(或)传统方法进行标测和消融。比较两种方法的电生理特点、消融导管贴靠压力、压力时间积分、导管头端矢量方向以及靶点电位振幅等信息,分析两种方法对消融的意义。结果所入选的37例肺动脉窦底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14例为左窦起源,12例为右窦起源,11例为前窦起源。其中,仅有7例(18.9%)左窦起源的患者经传统方法消融成功,其余30例(81.1%)患者全部经反U弯方法消融成功。采用反U弯法标测时,在肺动脉窦底理想靶点处标记到近场尖峰电位和QS波的比例显著高于传统方法(P<0.001);且肺动脉右窦和前窦的导管头端贴靠压力显著高于传统方法,而两种方法的肺动脉左窦贴靠压力变化不大(P<0.001,P<0.001,P=0.18)。此外,采用反U弯法标测得到的靶点双极电位振幅显著较高(1.52±1.75 mV vs.1.02±2.37 mV,P<0.001),并随导管头端贴靠压力增大而升高(P<0.001)。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采用反U弯法在肺动脉窦中标测,当左窦、右窦和前窦的导管贴靠压力分别为7g、9g和12g时,可获得比较理想的靶点电位振幅(≥1.0mV)。结论在肺动脉窦内进行标测和消融时,反U弯法比传统方法导管贴靠更好,稳定性更高,提高了对肺动脉窦底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效率。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肺动脉右窦和前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第二部分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非反U弯法对标测和消融的临床意义目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可经反U弯技术在肺动脉窦底消融成功,但起源于肺动脉窦间的室性心律失常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探讨和分析起源于肺动脉窦间(左-前窦间,右-左窦间,右-前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心电特征和消融方法。方法本研究连续性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125例怀疑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电生理检查和心内标测明确起源点位置,记录并分析起源于肺动脉窦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征和消融方法。结果所有入选患者中,共17例患者为肺动脉窦间起源,占13.6%;其中左-前窦间9例,占7.2%;右-左窦间6例,占4.8%;右-前窦间4例,占3.2%。体表心电图分析得出,右-前窦间起源室性早搏的导联振幅显著低于左-前窦间和右-左窦间起源的室性早搏。在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标测到的最早激动点位于肺动脉窦底以上22.65±2.47 mm处,领先体表QRS波35.7±12.7 ms(P<0.001)。消融导管近远端电位在经反U弯标测时呈现特征性的电位变化:导管头端位于窦底时,近端电位激动早于远端电位;导管头端位于窦中部时,近端和远端电位激动提前时间一致;导管头端位于肺动脉窦间时,远端电位激动显著早于近端电位。17例肺动脉窦间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3例(17.6%)经反U弯法消融成功,其余14例(82.4%)经反U弯法在肺动脉瓣上消融失败后,最终非反U弯法(传统方法)在瓣下消融成功。结论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虽在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中发生率不低,但其起源点位置特殊,且具有独特的心电特征。在导管消融时传统非反U弯法消融可收获较好的效果,比反U弯法更加有效。第三部分肺动脉窦和毗邻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对预防导管消融并发症的临床意义目的越来越多的右室流出道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在肺动脉窦消融成功,而肺动脉窦周围毗邻重要血管结构:冠状动脉,已知导管消融可损伤周围5mm范围的心肌组织。因此掌握该区域解剖特点对避免消融致冠状动脉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描述肺动脉各窦与邻近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观察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我院门诊的100例(男性52例,平均年龄47±18岁)因胸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的患者。通过扫描取得多期相冠状动脉扫描原始数据后传至工作站并重建图像,描述和测量肺动脉各窦与邻近组织结构的最近距离和解剖关系,统计冠状动脉到相应肺动脉各窦的最短距离:肺动脉左窦与左前降支、左主干;肺动脉前窦与左前降支、左主干;肺动脉右窦与右冠状动脉/右室流出道。根据左主干开口和肺动脉左窦的相对位置将左主干与肺动脉左窦分成3个类型进行描述:1型,紧密贴靠型,左主干开口和肺动脉左窦紧密相邻;2型,一般贴靠型,左主干开口正对肺动脉左窦,其近端环绕左窦走行;3型,远离型,左主干开口与肺动脉左窦相距较远。结果贴靠类型1,2,3(紧密贴靠型,一般贴靠型,远离型)的病例数分别为20例(占20%),43例(占43%)和37例(占37%)。三种贴靠类型的左主干至肺动脉左窦最短距离分别为1.66±0.53 mm,4.63±1.64 mm和8.24±1.65 mm,左主干至肺动脉左窦最短距离≤5 mm的病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00%,87%和9%。右冠状动脉至肺动脉右窦/右室流出道的最短距离≤5mm的病例数为71例(占71%)。结论肺动脉左窦和左主干相距较近(尤其是紧密贴靠型和一般贴靠型),同时肺动脉左窦也与左前降支和左冠状动脉窦相邻,而肺动脉前窦到左前降支的距离比到左主干更近,右冠状动脉和肺动脉右窦/右室流出道毗邻较近。该发现有助于提高术者对该区域解剖特点和组织贴靠类型的认识,从而避免在肺动脉窦内消融引起的并发症。
其他文献
2002年被《科学》杂志评为重大科学突破之一的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是一种特殊的转录后基因表达沉默(Posttmnscripofional gene silence,PIGS)现象。近年来应用RNAi
通过建立科研小组,探讨“开放式,研究型”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激发同学们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强能
固态纳米孔具备高稳定性、几何结构可调控性、制孔材料多样性等优点,成为新型纳米传感器的研究热点。基于固态纳米孔的传感器被用于DNA测序、分子检测、离子检测等物质的定性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7年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特征。方法每周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10~40份,用MDCK细胞培养法进行流感病毒分离,采用血凝抑制试验鉴定流感病毒型别。结果2007年
登革病毒是一种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蚊媒病毒,其引起的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SS/DHF)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病毒缺乏精确的复制校正系统
水利工程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与管理,是工程造价实行全过程控制与管理的关键。为了搞好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与管理,正确理解概算投资与实施阶段的投资之间的关系,按照合同中规
陆涛,男,1962年生,江西丰城人。教授,擅长青花艺术,以山水、花鸟见长,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水量波动大、断流普遍发生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污泥-二级出水共发酵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通过日间处理日常生活污水、夜间(断流时段)补给二级出
目的探讨并发心血管疾病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围术期处理的特殊性。方法总结行这类手术患者60例,术前行各项检查,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程度,并作相应的准备,选择合适的
刺梨作为贵州特色优势资源,目前在食药保健开发方面具有广阔前景。目前随着消费者对食品消费逐渐追求低糖、低热量、具有保健功能、食用方便、便于携带,因此开发一款具有刺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