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新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端应用软件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带来的影响愈显重要。微信作为智能移动互联终端近几年方兴未艾的舆论平台,不但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就目前而言,其高达8亿以上的注册用户,将近7亿的月活跃用户,63.4%的用户信任度,已足以引起公共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微信舆论是网络舆论的一个子集,但又有着独有的强关系用户网络和单链式、小核心大范围相互交错的传播机制,以及特有的高渗透性、强私密性、长效性、高指向性、高传达率和多元化价值体系的特点。微信舆论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正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整个网络舆论来说提高了文明程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推进民主化的进程是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的;但也因其无法摆脱网络舆论易滋生虚假言论、受众易被煽动误导的天然弱点,又有可控性弱、自净力差、负面言论易渗透和扩散持续期长的自身缺陷,微信舆论里虚假、消极的部分对政府、社会和公众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轻者使民众得到虚假信息,误导舆论,影响社会科学化进程,透支民众爱心;重则引起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更有甚者形成网络暴力,对政府的科学决策、公平执法造成压力甚至破坏;还有一些直接引起了网络乃至现实中的经济、刑事犯罪。对公共管理部门来说,深入研究微信公共舆论的传播机制和特点,并加以适当的管理和引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客观必要性的。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参考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统计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微信平台、微信公共舆论传播的机制和特点,以及微信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及其负面作用产生的原因,并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提出应对开发者、运营者、使用者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规范,在技术上、财政上、队伍上、理论研究上给予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微信舆论常态监督、管理、沟通、引导机制和突发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多方协作,齐抓共管,发挥出微信舆论的正能量,尽量减少其负面作用。但应注意的是,公共部门在对微信公共舆论进行监督、管理、引导的同时,需把握好其中的度,必须在维护国家、社会利益的同时,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检测机构也必须公平公正,不能受到任何利益或组织、个人倾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