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小实蝇雄雄交配行为的嗅觉机制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性求偶、结对和交配的现象可以在许多物种中被观察到,但是同性性行为不能直接繁衍种群,因此进化原因一直被国内外众多学者所关注。针对此,许多学者提出假说,尝试解释其发生的原因和进化的机制,但由于物种进化的特异性,同性性行为发生原因在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昆虫同性性行为的进化机制,特别是雄-雄求偶交配行为机制仍然亟需进一步挖掘。本文以作者观察到的桔小实蝇中典型雄-雄求偶交配行为为研究基础,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条件,最终阐明昆虫通过嗅觉系统调控性信息素识别敏感性,并影响fruitless(fru)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调节桔小实蝇雄-雄交配行为,并解析了神经递质多巴胺对桔小实蝇雄-雄交配行为存在正调控。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桔小实蝇同性性行为的进化意义,深入认识桔小实蝇同性性行为发生特点和规律,可将该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促进农业害虫同性性行为的发生,从源头减少种群数量,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桔小实蝇中雄-雄求偶交配行为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与其他不同雌雄比例的饲养条件相比,在雌性匮乏的饲养条件下(雄雌比例大于1:1),更容易诱发雄-雄交配行为,雄-雄交配频率高达43.33%-50.00%,且与雌性的密度不呈依赖关系。而在与雄蝇共存的饲养条件下,雌性实蝇数量对雄-雄求偶交配行为无显著影响。在―雄-雄交配是为与异性交配做准备‖假说的验证过程中,发现雌性昆虫在有雄-雄交配经历的雄虫与无雄-雄交配经历的雄虫之间的选择并无明显偏好性,因此说明该适应性假说在解释桔小实蝇雄-雄交配行为发生原因中不成立;接着验证了―雄-雄交配是由于错误识别性信息素‖造成的非适应性假说,结果表明在不同性信息素处理的条件下,雄-雄交配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性信息素识别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桔小实蝇雄-雄交配。与未进行封蜡处理的桔小实蝇相比,阻隔触角、下颚须、前足和翅的信号接受均可造成雄-雄交配比例的显著下调,同时也测定了在红光下(视力受阻)的交配频率,发现桔小实蝇也无法顺利进行交配行为。因此嗅觉、味觉、视觉对雄-雄交配行为均有重要影响,暗示了嗅觉系统也可以参与到雄-雄交配过程中。(2)嗅觉受体对桔小实蝇中雄-雄交配行为的影响本文进一步对雄-雄交配行为的嗅觉识别机制进行了研究。针对前期转录组筛选鉴定所获得的在桔小实蝇触角中表达的43个ORs受体进行RNAi,结果表明干扰了其中16个嗅觉受体可以影响桔小实蝇的雄-雄交配行为的活性,其中下调ORco、OR13a、OR13b、OR13c、OR7、OR4、OR22、OR20、OR10、OR18、OR2a、OR2c、OR2d、OR2e的表达量可以相应地增加雄-雄交配行为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57.70%、37.7%、55.79%、26.25%、50.10%、45.97%、33.79%、52.15%、31.90%、59.40%、28.70%、54.21%、58.36%,表明这些ORs对桔小实蝇雄-雄交配存在负调控,而干扰OR2g和OR24后可以降低雄-雄交配行为的比例(分别下降了58.91%、63.66%),说明这两个ORs对桔小实蝇雄-雄交配行为存在正调控。为了明确筛选获得的嗅觉受体是否通过识别雄性特异性信息素c VA和7-T来参与调控桔小实蝇的雄-雄交配行为,将筛选获得的14个ORs进行RNA干扰,并同时添加c VA处理,发现只有OR2d、OR2e、OR7和OR13b四个干扰后添加c VA处理的桔小实蝇中的雄-雄交配发生几率与干扰后无添加信息素的交配频率无显著变化,说明干扰OR2d、OR2e、OR7和OR13b的表达影响了信息素c VA信号的接收,干扰了这些ORs后不能识别c VA的信号且无法对交配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了这四个嗅觉基因可能作为c VA的识别受体参与到雄-雄交配行为中。采用同样的方法验证了OR2a和OR10是7-T的重要识别受体。(3)fru基因在桔小实蝇雄-雄交配中至关重要fru基因可在多个昆虫中调控雄性求偶交配行为,且在物种进化中具有功能保守性,因此本文克隆了桔小实蝇fru基因,并通过干扰实验分析该基因在桔小实蝇交配中所扮演的角色。克隆获得桔小实蝇fru的全长c DNA,长2 865 bp,编码95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104.1 k D,等点为6.01。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具有特殊结构域,分别为一个BTB(Broad-complex,Tramtrack and Bric-a-bric)结构域和两个zinc finger结构域。当将fru基因被干扰之后,相较于两个对照组(注射DEPC水和ds GFP),雄-雄交配行为的比例显著上升了21.09%。因此,结果表明fru基因可以调控桔小实蝇的雄-雄交配行为。在干扰了可调控雄-雄交配的嗅觉基因的样本中,影响了fru基因的表达量,表明嗅觉基因可以通过影响fru基因的表达量从而参与桔小实蝇交配行为。(4)多巴胺对桔小实蝇雄-雄交配行为的调控本论文运用药理学(注射多巴胺及其抑制剂氯丙嗪)和遗传学(RNAi)手段对桔小实蝇体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含量进行干扰,并观察注射后是否影响了雄-雄交配行为。研究表明,多巴胺水平升高的雄虫更倾向于与其他雄虫进行交配。因此,增加昆虫体内多巴胺水平可以增强桔小实蝇雄-雄交配行为。综上所述,本论文明确了嗅觉系统通过对性信息素识别敏感性的调控而参与调控雄-雄交配行为,fru基因也在桔小实蝇雄-雄交配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且还分析了神经递质多巴胺对雄-雄交配行为的调控。该论文研究结果扩展了昆虫同性交配的认知,为今后深入研究桔小实蝇嗅觉受体或化学感知相关基因在交配行为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基础可利用多种因素促进农业害虫的同性交配,直接减少农业害虫的种群,从而实现绿色害虫防控。
其他文献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传播柑橘黄龙病的重要媒介昆虫,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现其存在,因此,做好柑橘木虱的有效防控是遏制柑橘黄龙病蔓延的重要手段之一。生物防治具有环境友好、绿色且持效性久的特点,是目前柑橘木虱防治措施中最具有应用前景的防治手段之一。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Waterston)是柑橘木虱若虫的优势寄生蜂,本论文从亮腹釉小蜂对寄
学位
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F.)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亚目Phytophaga象甲总科Curculionoidea长小蠹亚科Platypodinae,是世界范围内最具破坏性和分布最广的长小蠹亚科昆虫。该虫为多食性昆虫,已知危害21个属中的82种寄主植物,主要是针叶林和阔叶林,并在树干上钻蛀大量坑道,使其在台风下极易折断,一直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20
学位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近年来我国南方备受关注的入侵性害虫,该虫的入侵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危害。红火蚁属于社会性昆虫,巢间识别是维系其种群稳定的本能,但其巢间识别的机制仍未清晰。为此,本文以广东地区的红火蚁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攻击行为实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来探究食物、表皮碳氢化合物、肠道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等因素是否影响红火蚁工蚁的巢间
学位
蝴蝶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凤蝶总科Papilionoidae,是倍受人们关注和喜爱的昆虫。目前全世界种类超过18000多种,中国幅员辽阔,蝴蝶种类数多达2100多种。传统的蝴蝶分类鉴定工作主要依靠翅面斑纹和外生殖器结构的差异,而雄性外生殖器相对于雌性更加复杂多变,在分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系统地研究蝴蝶雄性外生殖器对蝴蝶分类和高级阶元划分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
学位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柑橘新梢期的主要害虫,也是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的传播媒介。寄主植物在与昆虫长期协同进化中产生的次生代谢物对昆虫的寄主植物定向、取食、交配、产卵、逃避、传粉行为等生物学习性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在最嗜好寄主植物九里香Murraya exotica L.中寻找到柑橘木虱行为调控的活性物质,本实验在明确了受木虱为害后
学位
农药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传统农药剂型在施用过程中有效利用率低,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威胁着人体健康。纳米农药是新型农药剂型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选用成本低廉的壳聚糖为材料,利用其生物相容性、酸性敏感性,以导向农药为理念,针对华南地区的降雨偏酸性和果实的弱酸性特点,制备了天然可降解的轻简化、高效、控释性能良好、省力省工的酸性敏感型纳米农药,可以有效防治桔小实蝇。对壳聚糖进行修饰改性,制
学位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属于半翅目Hemiptera木虱科Psyllidae,是造成柑橘产业巨大损失的毁灭性病害—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的主要媒介昆虫,目前主要治理手段为化学防治,但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带来3R问题(再猖獗、抗药性和农药残留)。所以,研发柑橘木虱绿色、高效的防控手段迫在眉睫。本文利用Y型嗅觉仪系
学位
桔小实蝇在我国具有寄主范围广、繁殖快易迁飞、防治困难等特点。本文研究了植物源农药印楝素与山苍子精油对桔小实蝇和其在华南地区寄主番石榴的影响,采用气相质谱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确定了番石榴挥发物对桔小实蝇的吸引机制,研究使用山苍子精油在番石榴中的穿透降解了解其对环境的安全性。首先通过生物活性测定确定了印楝素和山苍子精油对桔小实蝇生长发育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观察接触山苍子精油和印楝素后桔小实
学位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属于鳞翅目菜蛾科,是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重大害虫。该虫抗药性强,世代重叠严重,繁殖扩散速度快,是十字花科作物上最难防控的害虫之一。目前的研究表明,小菜具有长距离飞行的特点,在我国,每年春季都有大量小菜蛾从南方越冬区快速扩散至其冬季无法生存的北方地区,对我国北方地区春夏秋季的蔬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随着气候变暖和我国北方作物种植方式的调整,小菜蛾在我国
学位
酚氧化酶是黑化反应的关键酶,其激活依赖于级联反应的丝氨酸蛋白酶途径。丝氨酸蛋白酶在体内以酶原的形式存在,当病原物入侵且被信号识别时,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被级联激活,最终导致酚氧化酶原激活蛋白酶(PAP)被激活,进而切割激活酚氧化酶原(PPO)产生有活性的酚氧化酶(PO),导致黑色素的形成,发生黑化反应,黑化反应在昆虫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防御机制。本实验从小菜蛾血浆的PULL-DOWN实验结果中分析筛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