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联合靶向微泡在体溶栓后末梢微循环再栓塞的研究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r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条件下超声联合靶向微泡对兔股动脉血栓的溶栓作用及微循环的再栓塞。方法:根据不同超声频率(因素A:1.6MHz,2.2MHz,2.8MHz)、不同超声照射时间(因素B:30min,60 min)、不同尿激酶浓度(因素C:3mg,6mg)的3因素不同水平实验组合,对72只新西兰大白兔单侧股动脉制作血栓,将实验动物分成12组,每组6只,观察血管的溶通情况并通过HE染色证实有无微循环的再栓塞;抽取兔血检测6-酮-前列腺素Fla(6-Keto-PGF1a)、血栓素B2(TXB2)、6-keto-PGF1a/TXB2(P/T比值)、P-选择素(P-selectin,SP)指标。结果:其中超声频率2.2MHz、超声照射时间30min、尿激酶剂量3mg组血管全部溶通且没有发生微栓塞,其余各组均有未溶通情况发生,其中有11只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微循环再栓塞;溶栓后无微栓塞组的兔6-酮-前列腺素Fla(6-Keto-PGF1a)含量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指标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频率2.2MHz、超声照射时间30min、尿激酶低剂量3mg的条件下溶栓可以实现血管的完全溶通并可以有效防止微循环的再栓塞;6-酮-前列腺素Fla(6-Keto-PGF1a)含量的升高对降低微循环再栓塞有一定关系。
其他文献
背景: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 BD)并发的眼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葡萄膜炎类型之一。最近,一项采用免疫芯片的GWAS研究在土耳其Behcet病人群中发现了多个“新”的疾病易感基因,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