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行业OEM模式的价值与风险分析——基于LQ公司经营战略调整的案例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long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料行业是我国较早开放的行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国内外资本及国际饮料巨头不断地涌入与疯狂扩张,众多国内饮料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饮料企业和地方品牌,由于自身的技术研发水平、品牌运作和管理经验、资产规模、营销网络建设、资本运作能力等的劣势,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强烈的冲击,市场份额不断的缩小,品牌全国化扩张的失败,许多企业面临着战略转型、被并购、或者破产倒闭的经营困境。面对困境,中小型饮料企业如何突围?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OEM的相关概念、OEM产生的背景、以及OEM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再将OEM模式引入饮料行业,较详细的分析了我国饮料行业特点、当前的竞争格局、以及OEM模式在我国饮料行业的发展状况。然后借助波特的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方法,分析和阐释了厦门LQ公司由原来经营自主品牌到专业做饮料OEM之经营战略调整的内外影响因素。接着,通过假设建立起盈亏平衡理论模型,利用模型初步剖析了品牌厂商(OBM)开展饮料OEM的理论动机和出发点;以LQ公司为例子,实证分析了OEM模式给生产厂商(OEM受托方)带来的技术外溢、资本积累、增加就业、企业文化等经济效应;借助SCOR模型和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从供应链的视角比较分析了饮料行业OEM供应链所蕴含的价值。最后,阐述了OEM企业面临的困境和风险,并提出该如何解决和防范所面临的困境和风险,以维护好OEM合作关系,提高OEM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创造更加良好的企业经营效益。 笔者认为,OEM模式虽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但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饮料行业的OEM有别于其它制造业(如家电、IT、纺织等行业)的OEM模式,在当前我国饮料行业的竞争状态与竞争格局下,对于那些经营自主品牌受困的饮料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较优的出路和可选的经营战略。
其他文献
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制定股利政策,关系到企业,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各方的利益。股利政策本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以合作与竞争的形式不断谈判博弈的结果,而
全业务经营(The whole business)主要包含电信业务,是指同时经营移动、固定、数据网络,全方位开展接入服务、通信和增值业务的运营模式。目前全球电信业发展迅速,全业务经营也被认为是该行业未来经营的主流模式。美国和其他一些比较先进国家的电信运营商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世界上年营业额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AT&T公司通过拓展全业务市场使美国成为其国内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宽带接入供应商。新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社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明显提高。改善人民居住环境也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随着城镇化发展战
近年来,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之间的竞争更是进入白热化。为了争夺市场,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纷纷推出各种移动通信业务资费套餐。移动通信
分销商的质量是制造商和生产者关心的重要问题,是影响产品销量的重要因素,也间接影响最终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分销商作为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事关制造商和生产者的经营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