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为研究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变化过程及治疗效果提供稳定的实验平台,研究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探讨ChABC治疗脊髓损伤的时间窗。方法:1.将15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制作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其中对照组只行脊髓损伤不给药物治疗。余按照不同给药时间分为5个组:伤后立即给药组、伤后1d给药组、伤后3d给药组、伤后7d给药组、伤后14d给药组,分别于相应时间点予鞘内注射ChABC治疗,n=25。2.分别在伤前、伤后定期进行BBB功能评分,连续观察3个月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别在伤后1w、2w、4w、8w随机处死各组大鼠3只,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GFAP、NG2染色,Western blot检测观察伤后脊髓胶质瘢痕组织形态变化情况及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s)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成功稳定,伤口整齐,重复性好,损伤程度恒定,解剖定位准确,功能障碍亦确定,便于进行脊髓损伤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神经生物学观察。2.BBB评分示伤后3d内各组大鼠BBB评分均低至0~1分,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随后BBB评分逐渐增高,脊髓损伤后1~8w脊髓功能恢复较快,8w时伤后立即给药组、1d给药组、3d给药组、7d给药组运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14d给药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继续观察至第12w伤后立即给药组、1d给药组、3d给药组、7d给药组运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14d给药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3.HE染色显示:伤后对照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增生,胶质瘢痕及空洞形成。治疗组可见到胶质瘢痕比对照组形成较轻。免疫组化显示:伤后各组脊髓损伤区GFAP的表达均增高,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ChABC对星形胶质细胞没有直接作用。4.经NG2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SPGs的表达水平伤后即增高,2w达到高峰。1w时伤后立即给药组、1d给药组、3d给药组、7d给药组CSPG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14d给药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2w时伤后立即给药组、1d给药组、3d给药组、7d给药组CSPG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14d给药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4w时伤后立即给药组、1d给药组、3d给药组、7d给药组CSPG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14d给药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可重复性高,一致性好;保留二便功能,并发症少,动物长期存活率高;适合进行脊髓损伤的基础性神经生物学研究。2.ChABC能促进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ChABC能在大鼠脊髓损伤后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并能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3.ChABC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呈时效依赖性,伤后立即应用效果最好,伤后1周内治疗仍有效,伤后1周后则疗效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