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南极冰藻中抗紫外辐射活性化合物MAAs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fuwe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臭氧层位于大气平流层的顶部,平均厚度大约为0.3cm,能够吸收绝大多数的紫外线。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臭氧层已遭到破坏。在南极上空,春季等臭氧持续的季节性下降,导致了到达地球表面的UV-B(280-315nm)射线不断增加。大量研究表明UV-B和较短波长的UV-A辐射能穿透自然水体到达20米的深度,并且对水生有机体的遗传和生理造成了损伤。 众所周知,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在与极端环境的长期抗争与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普通微生物所没有的奇特特性,研究极端微生物不仅对了解生命的极限、微生物的进化与分类等很有理论价值,而且对治理环境污染、改造生态环境、开辟微生物新功能等应用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南极冰藻主要是指在南极极端环境海冰中生长的一大类微型藻类(以下简称冰藻),严酷的极地环境造就了其特殊的生物学特征,是极地海洋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之一。为适应紫外辐射,冰藻的众多生理机制之一就是生成抗紫外物质,这类物质能提供坚固的光保护性,在南极生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从中国第十八次南极考察采集的南极海水和海冰中分离得到纯培养的微藻20种中,依据不同实验的目的,抽取具有代表性的4种(绿藻-L4、硅藻-F1、HF9、HF12)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f2培养基的培养,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培养基配置—接种—培养体系。 采用光学显微镜、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南极冰藻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对比辐射前后南极冰藻L4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的观察发现,细胞向胞外分泌大量粘性物质,并包裹着细胞;构成细胞的多糖、脂肪和黑色颗粒物质等大量增加,这些物质与细胞的抗紫外辐射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4种微藻进行UV-A(35μW·cm<-1>)+UV.B(35μW·cm<-1>)+PAR三种灯管结合的条件下的紫外线辐射诱导培养,分别照射0h、6h、12h。甲醇提取藻类所含物质,紫外分析提取混合物,发现绿藻和硅藻在所含抗紫外物质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MAAs(mycosporine like amino acids)的含有种类的不同。硅藻门下三种藻类所含物质差别比较小,主要体现在435nm附近carotenoid与475nm附近chlorophyll a的存在与否。 日光照射活所提取的活性物质,随照射时间的延长,提取物中的各种组分的降解速度并不相同;其中chlorophlyll a、caroteniods、phycocyanin降解速度相对较快,MAAs类化合物降解速度较为缓慢,而紫外吸收在260nm附近的物质几乎无变化。 采用Agilent 1100HPL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系统,对四种南极冰藻的提取物以定性,结果表明,硅藻HF9主要存在七种抗紫外辐射物质(C<,12>H<,16>N<,2>O<,5>、C<,9>H<,12>NO<,2>、C<,30>H<,55>N<,5>O<,5>、C<,40>H<,68>N<,50>等)。 综上所述,南极冰藻由于其生存环境的特殊行而具有特异的抗紫外辐射活性物质,这些物质所具有对开发抗癌症、抗衰老药物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为揭示南极冰藻抗紫外线机制的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在煤矿行业发展过程中机电设备作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需要加强其精细化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机电设备应有的功能,创造更大的效益.本文首先探究了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
本文主要分析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的概念,并进一步阐述其优势与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的特性,进而分析大数据在统计学中的运用,以提升云计算平台的利用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均有应用,每个行业都不能没有人类资源这个部门,人力资源在各行各业的影响及地位越来越突出,交通运输管理行业同样也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让
航空制造企业的生产进度包括产品生产前的筹备工作、产品的生产工艺、分系统与全系统的生产安排等,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生产阶段的工作确保完成生产进度.本文分析了航空制造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在市场的引导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化工行业也是如此.生活中对化学产品的大量需求势必要求化学企业做好相对的防范措施,加强对作业人员的
职工的培养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员工的进步也是企业不断前进的动力,运用合理的培养方法,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不断为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能够更好地提升
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企业高层管理的重视,企业应结合经营发展战略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分析,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人力资源规划,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企业所承担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怎样更加高效的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到现在为止,很多企业所采用的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