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薯主栽品种DNA指纹图谱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r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全国10个地区30个甘薯主栽品种为材料,对甘薯RAPD和AFLP指纹图谱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从102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26个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用于PCR扩增,共扩增出255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性带数为9.8条。其中S32和S39多态性最高,仅用其中一个引物就能将这30个甘薯品种完全区分开,且由此构建的指纹图谱出现的概率都很小,依次为4.77×10-7(1/221)和1.91×10-6(1/219)。根据扩增结果,表明这30个甘薯品种的遗传距离变异幅度较大,为0.0390~0.4306,平均遗传距离为0.3086;福建地区内甘薯品种间遗传变异程度最高,且福建地区主栽品种与其他地区主栽品种间遗传变异程度也最大,其次为广东地区。RAPD聚类结果表明,来自广东的3个品种,北京的2个品种和山东的4个品种分别被聚在同一组群中;具有同一亲本的北京553、栗子香和烟薯16聚在同一组群,阜24-4与其亲本皖薯1号聚在同一组群,鲁薯3号、鲁薯7号与其亲本徐薯18聚在同一组群,这与系谱图基本吻合。 从49对AFLP引物中筛选出4对引物,即E(2)/M(1)、E(4)/M(3)、E(5)/M(1)、E(6)/M(5),共扩增出86条多态性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21条多态性带。这4对AFLP引物中的每一对引物都能独立区分开相同的25个品种,因此,可利用这4对引物分别构建25个甘薯主栽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根据这4对引物的扩增结果对30个甘薯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甘薯主栽品种在AFLP水平上存在较大变异,其遗传距离变异幅度为0~1.0266,平均遗传距离为0.4848。对不同地区甘薯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福建地区内甘薯品种间遗传变异程度为最高,与RAPD结果相一致;广东地区主栽品种与其他地区主栽品种间遗传变异程度为最大,福建地区次之。AFLP聚类结果表明,地域分布相近和具有亲缘关系的品种首先被聚在一组,与甘薯系谱图基本吻合。
其他文献
小黑麦是近代创建的禾本科新作物,具有生物量大、抗逆性好等特性,适宜在农牧结合区发展种植。目前我国的小黑麦育种改良研究相对薄弱,探明小黑麦重要性状的改良潜力,发掘控制小黑麦冬春性(苗相)的QTL位点,可为粮饲兼用型小黑麦杂交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我国的冬性小黑麦兰小黑(匍匐苗相)和CIMMYT的春性小黑麦CM-12、CM-13(均为直立苗相)及其构建的三个杂交F_1、F_2群体为研究材料,对重要农艺
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盆栽锌水平试验以及同位素示踪试验,旨在对旱稻不同品种间锌分配和积累的差异以及不同生育期锌在不同器官间分配和积累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探讨,并揭示其生理调节机理,期望为旱稻高锌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结果如下:1不同旱稻基因型间籽粒锌含量差异显著。对不同旱稻品种(系)研究发现,在不供锌条件下,品种(系)间籽粒锌含量变化幅度为8.96-18.32mg/kg、平均为13.16mg/
高油、高淀粉玉米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目前推出的高油、高淀粉玉米品种产量较低无法和普通玉米相抗衡,限制了它的大面积种植和推广,影响其优质特性的发挥。本研究为探明高油
Objectives:This article aims to summarize a series of contingency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the Nursing Department in the centralize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