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刺槐人工林和狼牙刺天然林生殖与更新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tai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物种更新困难,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本研究选择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境的刺槐人工林群落和狼牙刺天然林群落,系统研究了刺槐群落和狼牙刺群落种群结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土壤水分效应、外界环境对种群的影响、种群的生殖更新情况,对不同生境刺和狼牙刺群落进行了种群更新综合性评价,确定了刺槐和狼牙刺种群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适生范围,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1.通过对刺槐人工林种群结构、群落内土壤水分效应、群落物种多样性、外界环境对种群的影响、种群的生殖更新情况分析表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群落不同生境条件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大致呈阴坡下部﹥阳坡下部﹥阴坡上部﹥阳坡上部的趋势;有性生殖表现为阴坡下部果实产量最多(1140/标准株),其余三个生境差别并不大;其无性生殖潜力表现为:阴坡下部(0.867)﹥阳坡下部(0.808)﹥阴坡上部(0.793)﹥阳坡上部(0.444)。刺槐人工林在阴坡下部能够通过无性繁殖进行良好的自我更新,中幼龄个体多,属于进展型种群,种群能够长期稳定存在下去。而在阳坡上部和峁顶的刺槐群落幼苗更新数量少或没有幼苗更新,种群属于一种衰退型的,不稳定的群落,水分尤其匮乏,直接影响了刺槐的生长。因此刺槐造林应选在阴坡下部和沟谷等水分条件较好的生境,并要施加适当的抚育措施。2.通过对狼牙刺天然林种群结构、群落内土壤水分效应、群落物种多样性、外界环境对种群的影响、种群的生殖更新情况分析表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狼牙刺天然林群落不同生境条件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大致呈阳坡下部﹥阴坡下部﹥阳坡上部的趋势;有性生殖表现为阳坡下部(883/标准株)﹥阳坡上部(875/标准株)﹥阴坡下部(746/标准株);其无性生殖潜力表现为:阳坡上部(0.722)﹥阳坡下部(0.625)﹥阴坡下部(0.444)。狼牙刺在阳坡上部能够通过无性繁殖进行良好的自我更新,且无性繁殖较旺盛,幼龄个体较多,相比较而言,在阴坡下部狼牙刺种群的更新情况较阳坡上部差,无性苗数量少,扩散范围小,虽然水分条件良好,但是狼牙刺是耐旱性物种,对其影响不大。因此确定狼牙刺种群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适生范围为阳坡上部。3.通过对刺槐和狼牙刺种群各个指标的综合比较分析表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狼牙刺天然林能够良好的自我更新繁殖,而刺槐人工林只能在阴坡下部和沟谷等地能进行种群的繁衍,要想使其人工林天然化,更要注意外界环境干扰和人工抚育等措施的影响。4.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未来植被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当地的乡土树种,有利于尽快恢复植被;对应有的天然林群落要进行封禁,使其盖度进一步增加,促进群落生态效益进一步发挥。对应有的人工林群落要进行适当的改造抚育,防止出现群落衰退现象和造林失败。
其他文献
研究了复杂金精矿焙砂酸浸—氰化工艺酸浸分铜工序铜浸出率,以及后续氰化过程金、银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出温度363K、浸出时间3h、硫酸浓度1.0mol/L、搅拌转速300r/m
针刺疗法与激素疗法治疗面瘫92例董广侠(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30031)1临床资料将92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综合疗法组59例,激素加针刺组33例。其中男49例,女43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80岁,以21~40岁居多
展览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服务之一。公共图书馆在展览服务方面具有优良的地理位置、浓厚的文化氛围、充足的物理空间等优势。以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展览联盟为例,阐述了公共
<正>《矿工》(1908年)是夏目漱石的小说创作向中晚期写实风格转变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由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主人公"我"恋爱受挫,离家出走企图自杀,但在体验了下
会议
总结了广州地铁车辆轮对的主要损伤形式,包括车轮踏面擦伤和剥离、车轮不圆和车轮异常磨耗,对形成这些损伤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保证。通过对大同市农村集体经济的调研,分析制约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成因,提出发展壮大
近年来国内防伪科技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基于多光谱图像的纸币防伪鉴定技术、基于特殊算法的货币防伪鉴定技术和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货币防伪技术作为其中代表均可以有效地
野生稻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也是宝贵的功能微生物资源库。国内外对植物内生固氮菌的研究较多,但野生稻内生固氮菌的相关研究进展未见报道。目前,野生稻内已发现的固氮菌至
随着民主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建设责任政府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通过分析我国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指出了我国责任政府构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