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C型钠尿肽、乙酰胆碱、硝普钠等药物对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胃自发性收缩活动的作用以及IGF-1对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发病机理,以期为寻找防治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有效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250g±2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IGF-1治疗组各10只。STZ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造模成功后第10周对IGF-1治疗组行腹腔注射IGF-1(1500ng/kg)治疗2周,均于造模12周后进行如下实验。测量体质量、血糖、尿量;通过多道生理信号记录系统记录各组大鼠胃窦平滑肌自发性收缩活动;对各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组织进行HE染色以观察其形态结构;采用ELISA测定血清CNP的含量;利用RT-PCR观察胃组织中CNP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胃平滑肌组织中NPR-A和NPR-B的分布;利用电镜观察胃窦平滑肌细胞内超微结构;利用Western bolt观察胃平滑肌组织中GRP78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及IGF-1治疗组大鼠血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n=6,P<0.01),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n=6,P<0.05),尿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大鼠(n=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HE染色示模型组及IGF-1治疗组大鼠胃窦平滑肌变薄;IGF-1治疗组与模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模型组及IGF-1治疗组大鼠胃收缩张力、频率较正常组明显减低,对乙酰胆碱敏感性降低,对CNP、SNP敏感性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6,p<0.05)。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及IGF-1治疗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胃窦平滑肌组织NPR-B表达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9,p<0.05),各组大鼠胃平滑肌中NPR-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5.IGF-1治疗组大鼠胃肌条收缩、胃平滑肌形态学改变、胃平滑肌组织NPR-B、 NPR-A较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n=6,P>0.05)。6. 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及IGF-1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的CNP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n=6,P>0.05)。7. 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及工GF-1治疗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组织中的CNP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6,P<0.05)。8.电镜下可见,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IGF-1治疗组平滑肌细胞内质网明显肿胀、空泡化,线粒体极消失,但IGF-1治疗组较模型组明显改善(n=6,P<0.05)。9. Western结果显示IGF-1治疗组GRP78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6,P<0.05)。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发病12周后,胃窦平滑肌自发性收缩活动明显异常,收缩频率减慢、振幅明显下降、收缩节律紊乱;内源性CNP参与糖尿病胃动力障碍大鼠胃收缩的调节;胃窦平滑肌NP-NPR-B-cGMP和NO-sGC-cGMP信号转导途径的活性明显提高;IGF-1治疗对糖尿病胃动力障碍大鼠胃收缩活动无明显改善作用,但是可以阻止或改善内质网应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