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P对Ach引起的糖尿病大鼠胃平滑肌收缩增强的影响及IGF-1的干预效应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zat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C型钠尿肽、乙酰胆碱、硝普钠等药物对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胃自发性收缩活动的作用以及IGF-1对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发病机理,以期为寻找防治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有效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250g±2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IGF-1治疗组各10只。STZ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造模成功后第10周对IGF-1治疗组行腹腔注射IGF-1(1500ng/kg)治疗2周,均于造模12周后进行如下实验。测量体质量、血糖、尿量;通过多道生理信号记录系统记录各组大鼠胃窦平滑肌自发性收缩活动;对各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组织进行HE染色以观察其形态结构;采用ELISA测定血清CNP的含量;利用RT-PCR观察胃组织中CNP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胃平滑肌组织中NPR-A和NPR-B的分布;利用电镜观察胃窦平滑肌细胞内超微结构;利用Western bolt观察胃平滑肌组织中GRP78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及IGF-1治疗组大鼠血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n=6,P<0.01),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n=6,P<0.05),尿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大鼠(n=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HE染色示模型组及IGF-1治疗组大鼠胃窦平滑肌变薄;IGF-1治疗组与模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模型组及IGF-1治疗组大鼠胃收缩张力、频率较正常组明显减低,对乙酰胆碱敏感性降低,对CNP、SNP敏感性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6,p<0.05)。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及IGF-1治疗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胃窦平滑肌组织NPR-B表达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9,p<0.05),各组大鼠胃平滑肌中NPR-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5.IGF-1治疗组大鼠胃肌条收缩、胃平滑肌形态学改变、胃平滑肌组织NPR-B、 NPR-A较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n=6,P>0.05)。6. 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及IGF-1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的CNP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n=6,P>0.05)。7. 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及工GF-1治疗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组织中的CNP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6,P<0.05)。8.电镜下可见,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IGF-1治疗组平滑肌细胞内质网明显肿胀、空泡化,线粒体极消失,但IGF-1治疗组较模型组明显改善(n=6,P<0.05)。9. Western结果显示IGF-1治疗组GRP78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6,P<0.05)。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发病12周后,胃窦平滑肌自发性收缩活动明显异常,收缩频率减慢、振幅明显下降、收缩节律紊乱;内源性CNP参与糖尿病胃动力障碍大鼠胃收缩的调节;胃窦平滑肌NP-NPR-B-cGMP和NO-sGC-cGMP信号转导途径的活性明显提高;IGF-1治疗对糖尿病胃动力障碍大鼠胃收缩活动无明显改善作用,但是可以阻止或改善内质网应激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数据库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VIP、Wan 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从1997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中文或者英文,种族不限。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依据Cochra
目的:强化优先注视法是根据婴幼儿的自发注视行为,检测幼儿条栅视力的客观视力检测方法。本科室研制的计算机OPL婴幼儿视力检测装置(COPL)利用计算机显示刺激条栅,适用于检测0-3岁
针对如何在软件定义网络(SDN)体系架构下设计管理灵活、复杂性可控的网络以及如何保障网络安全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业务、安全增强、软件定义(3S)的网络体系架构。基于3S架
目的:探讨中药玉屏风散防治小鼠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erpeticsimplex keratitis,HSK)的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和模型组。采用角膜划痕法将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s virustype 1 HSV-1)接种于治疗组和模型组40只Balb/c小鼠角膜建立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模型。治疗组予以玉屏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单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大脑白质的发育情况,从而探讨单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5例单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