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痹症作为中医特有的一类病症,历来为中医临床所重视,历史上针对这个病症的研究不胜枚举;民国时期,医家们中医对治疗痹症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资料。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西方医学知识大量涌入中国,产生了中西医治疗思路上的交互发展,并诞生了众多学贯中西的名医大家。对民国时期的研究是十分重要而迫切,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时代相隔不远,所以研究资料的准确性十分高,同时由于西医的盛行,对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的抢救性保留和继承是当今尤为突出的问题。“经方起顽疾”,已成为中医界的普遍共识。运用经方治疗痹症,并记录总结治疗经验是近年来医疗界的热点。这些研究立足临床治疗需要,在全面论述痹症机制的基础之上,充分吸收借鉴历史上治疗经验,运用各类经方,及经方药物于临床治疗观察,为临床经方的使用及功效勾勒出基本框架。因此,对民国医家的痹症治疗经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资料整理及理论归纳,以达到对民国医家的痹症治疗经验的保护和传承作用。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选取民国时期为时间段,以其间著名医家的医案及理论为研究范围,选择治疗痹症的专案、专篇为研究对象,对医案中方药进行归纳整理,对理论进行总结分析。以求描绘出民国时期著名医家,治疗痹症的学术风格,及运用经方治疗痹症的方证特点;并结合现代实验研究,对特效药物及有毒副作用的药物进行归纳总结,以佐证经方治疗痹症的科学性、实用性,合理使用的方法。研究结果:该时期医家运用经方具有时代的特色,因西学东输、医家的行医地域、师承、流派、学术主张不同,而呈现出各有千秋,百花齐放的现象。如张锡纯主张将西药与经方药物联合使用,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先河;又曹颖甫先生认为,经方未必不可治今病,而整理成《经方实验录》;施今墨将古今药物融为一炉,列组而别,随手摘用;吴佩衡崇郑钦安学说,精辩寒热,重用附子,为火神派;刘渡舟推崇古方、今方之结合及火热论,善用清热泻火法。其时经方医家于治疗痹症中,或用经方原方,或寻经方之配伍,或遵经方之治法,虽施法万种,但其理一也,即:辨证论治,对症施药。本研究统计凡71方,其中以肢痹例数最多,胸痹、腰痹、项痹例数其次;常用经方药物50种,使用频次>30的有当归、白芍、桂枝,使用频次≥10的为炙甘草、生甘草、生地、茯苓;常用非经方药物119种,其中使用频次≥10的为丹参、乳香、没药、枸杞、牛膝、威灵仙、桑枝、独活、桑寄生、木瓜、续断。结论:现代运用经方治疗痹症,可从诸位医家医案中学习其组方配伍,用量用法,然亦应结合现代研究,关注药物的中毒剂量,不可盲目浪投有毒之药,当慎重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同时重视方剂应用的禁忌及运用药物配伍以减低药物毒副作用,增加药物主治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