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通风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对不同研究方法特点的比较,选择多区域网络法,建立了具有中庭空间的高层住宅建筑自然通风的稳态系统热力学模型。对热压作用、风压作用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具有中庭空间的高层住宅建筑自然通风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模拟分析了不同的开口面积、位置以及横向气流对具有中庭空间的高层住宅建筑自然通风的影响。一方面重点研究了高层住宅建筑中庭顶部开口对其自然通风的影响,结果表明顶部开口的面积是抑制高层住宅建筑中庭换气量的瓶颈。另一方面,着重研究了横向通道在具有中庭空间的高层住宅建筑自然通风中的作用。通过对不同位置的横向通道不同开闭情况进行模拟研究,发现了横向气流对具有中庭空间的高层住宅建筑换气量的贡献。文章还针对现实生活中具有中庭空间的高层住宅建筑可能只有一层具有横向通道的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说明当这个横向通道位于建筑物中部或较高位置时,更有利于其自然通风。24小时模拟研究表明,热压作用时高层住宅建筑中庭及其周围区域自然通风效果夜晚好于白天;风压作用时则换气量主要由室外风速决定;两者共同作用时,热压作用能够提供稳定的换气量,风压作用则带来较大的瞬时通风量。 通过采用实地测试和主观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具有中庭空间的高层住宅建筑的内环境特别是热环境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自然通风能较好的改善具有中庭空间的高层住宅建筑的热环境,其结果与模拟计算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同时,对具有中庭空间的高层住宅建筑自然通风应用中的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1) 高层住宅建筑中庭夜间通风; (2) 横向通道对高层住宅建筑自然通风的影响; (3) 高层住宅建筑中庭顶部开口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4) 具有中庭空间的高层住宅建筑自然通风的集成设计。 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该课题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论文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 (1) 建立了基于具有中庭空间的高层住宅建筑的自然通风多区域网络模型,分析了自然通风不同主导驱动力、中庭顶部开口、横向通道上的开口以及不同开口数量、位置、大小对具有中庭空间的高层住宅建筑换气性能的影响,及其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试验研究对比,发现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分析得出的一系列结论对实际具有中庭空间的高层住宅建筑自然通风的优化设计、程序的简化设计具有普遍性参考意义,同时也为中庭建筑的自然通风分析介绍了一种简单适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