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创立脑出血后气切患者治疗新针法—"交叉电项针",评价"交叉电项针"对脑出血后气切插管患者咳嗽反射重塑、吞咽功能恢复的疗效;通过豚鼠颅骨不同穿刺深度,不同自体血量注入,建立基底节脑出血后咳嗽反射障碍豚鼠模型。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观察交叉电项针治疗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插管并留置胃管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交叉电项针组、电针组、针刺组,每组20例。三组均给予相同穴位的头针、体针及西医抗炎、化痰、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交叉电项针组采用"项部交叉电针"配合基础治疗,交叉方式即对侧风池穴连接负极,同侧的翳风穴连接正极;电针组为同侧风池穴连接负极,同侧翳风穴连接正极;针刺组仅给予相同穴位针刺不接电针。三组均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2次,周六、周日每日1次,疗程4周。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价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GFC咳嗽反射评分、格拉斯哥意识障碍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SS评分,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2.根据豚鼠基底节不同解剖深度,确定颅骨穿刺深度,将体重300±15g雄性纯白SPF级豚鼠10只,采用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麻醉,断头猝死,沿矢状缝将颅骨切开,大脑分成左右两半,以左侧大脑半球穿刺造模为例,分别测量穿刺深度3mm;4mm;5mm;6mm;7mm和8mm,9mm。观察不同穿刺深度穿刺针尖与基底节的位置关系。3.在明确穿刺进针深度基础上,进行注血量研究。根据注射自体股动脉血量的不同,将体重300 ± 15g雄性纯白SPF级豚鼠70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20 μL组;30 μL组;40 μL组;50μL组;60μL组和70μL组。将未肝素化的自体股动脉血以20μL/min速度推进基底节区,留针10min,缓慢出针。4.采用"辣椒素引咳法"观察基底节脑出血豚鼠咳嗽次数,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检测,计数10min内咳嗽次数,连续检测7天,每天一次,并于造模后第14d、21d、28d分别检测一次,观察咳嗽次数变化。结果:1."交叉电项针"对吞咽功能的影响,选用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量表)治疗前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治疗后第一步评价三组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电项针组,有13例进入第二步评价,电针组有10例进入第二步评价,针刺组有7例进入第二步评价。三组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第二步评价,交叉电项针组有7例进入第三步评价;电针组有3例进入第三步评价。针刺组有2例进入第三步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第三步评价,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交叉电项针"对咳嗽反射的影响,选用GFC咳嗽反射评分(GFC评分)(1)治疗前三组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GFC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与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疗效,交叉电项针组愈显率90%;电针组愈显率50%;针刺组愈显率40%。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交叉电项针"对意识障碍的影响,选用格拉斯哥意识障碍评分(GCS评分)(1)治疗前三组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GCS评分均有升高,交叉电项针组与电针组和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电针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交叉电项针"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选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SS评分)(1)治疗前三组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疗后NISS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与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基底节脑出血并咳嗽反射障碍豚鼠模型的建立进针深度5mm-6mm恰好在基底节区,符合造模要求,选取平均值5.5mm;基底节区注射血量20-40 μL组平均咳嗽次数/10min,大于平均咳嗽次数50%;60 μL和70μL组平均咳嗽次数/10min,小于平均咳嗽次数50%,但2周死亡率100%。50μL组既满足平均咳嗽次数/10min,小于平均咳嗽次数50%,同时保证4周死亡率20%。50μ L组7d与28d咳嗽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创立了有效治疗脑出血后气切患者的新针法—"交叉电项针",即同侧翳风穴连接正极,对侧风池穴连接负极;2.交叉电项针能有效促进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插管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3.交叉电项针能有效促进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插管患者咳嗽反射的重塑;4.交叉电项针能有效改善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插管患者的意识水平;5.交叉电项针能有效改善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插管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6.成功建立了基底节脑出血咳嗽反射障碍豚鼠模型,参数:穿刺进针深度为5.5mm,注血量为50μL,为进一步研究针刺疗效奠定了动物模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