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by_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3年,美国首创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体系的稳定作用较为显著,后全球各国各地区效仿美国的做法,也陆续引入了存款保险制度。我国于2015年颁布《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它与宏观审慎监管、央行最后贷款人构成了我国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实践证明,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银行挤兑事件鲜少发生,因为存款保险制度能保障存款人的利益,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从而达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但存款保险制度有一个天生缺陷就是极易引发道德风险。虽然在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之初,已经从被保险存款覆盖面、偿付限额的高低适度、存款保险定价及费率如何设定等方面尽可能考虑了如何规避道德风险,但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有了存款保险制度这种国家显性保障后,存款人用信任代替了对银行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便可大胆从事高风险业务,追逐利润最大化目标。短期看,银行的盈利水平有所提升,但从长期来看,也积累了较大隐患,易引发银行个体风险甚至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存款人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后,只关注存款利率的高低,更愿意将资金存放在利息较高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间吸储的竞争力,从而推高银行负债成本,吸储成本的提高迫使银行不得不从事更高风险的业务。因此,本文从道德风险角度出发,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影响,并基于实证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有助于更好规避道德风险,从而提高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作用。本文首先从理论视角探讨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个研究假说。具体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商业银行的总体道德风险水平会上升;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能降低国有银行机构等规模较大银行的道德风险水平;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会提高规模较小的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水平。然后通过实证分析对上述研究假说进行验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用贷款拨备率、杠杆率、贷款过度增长率以及风险加权资产比率从多个维度来衡量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然后选取2011年-2020年全国134家银行的微观层面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本文提出的关于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影响的三个研究假说分别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以后,整体上看,银行的道德风险水平有所提高。具体而言,贷款拨备率上升1.69个百分点,杠杆率上升1.31个百分点,贷款过度增长率上升7.32个百分点,风险加权资产比率上升3.34个百分点。但不同性质、类型、规模的银行道德风险情况的变化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以后,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的道德风险水平有所下降,但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提高了资产规模相对较小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水平。从银行竞争的角度看,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扩张的冲动更强烈,存款保险降低了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通过高风险资产进行规模扩张的风险成本,因此激励了这类银行道德风险水平的上升。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对象的广覆盖以及将研究重点偏向农村金融机构。鉴于现有文献的研究对象多为上市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做到了广覆盖,银行类型包括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且农村金融机构样本量占比较大,为80%。通过从整体和局部分别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影响,分析道德风险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异质性,弥补了现有文献对农村金融机构研究较少和分类型研究不多的缺憾。
其他文献
如何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发展并最终实现“2035中国智造”产业发展目标,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精准把握后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发展新局势,不断深入挖掘和充分激发技术跃变潜力,是继续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问题。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还在外部依赖,尤其是获取融资难、周期长等问题,仍然是当前制约中国产业进一步发展升级的重要因素。新冠疫情反复的态势对企业造成了不同
学位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创新正在逐步成为驱动企业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它是企业维持自身护城河的关键因素,在后疫情时代企业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在当前环境下,研究激励企业创新的因素具备其迫切性与重要性。本文通过研究投资者在股吧平台中表达出来的情绪信息,探究股吧文本数据传递出的中小投资者情绪是否会对企业创新投资产生影响。此外,本文将企业管理者与机构投资者纳入研究框架中,验证两者在投资者情绪对
学位
近年来,伴随着企业并购浪潮的席卷,A股上市公司的商誉账面价值与日剧增,已达万亿高位。商誉高企的后续是层出不穷的商誉爆雷事件,上市公司动则数十亿的商誉减值令投资者、金融机构、监管层等防不胜防,防范化解商誉爆雷风险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商誉产生于企业的并购交易,亦指并购商誉。已有文献认为,商誉爆雷的源头是商誉在并购交易时的初始确认价值被过高估计,存在泡沫成分,从而为后续
学位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同质化竞争的情况日趋激烈,而同业存单作为2013年开始推行一个新的业务品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扩大负债来源、优化资产配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2013年12月我国银行间市场首次发行同业存单以来,同业存单业务经历了爆发式的发展,由首次同业存单发行的340亿元的总发行量发展到2021年7月末的12.4万亿元的存量规模。随着发行规模的
学位
近年来我国地产行业杠杆率过高,发展模式受阻,融资情况紧张,精细化的存量住房经营和融资方式转型升级是未来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新方向。与此同时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需求愈发强烈,优质存量资产大量沉淀,传统融资工具局限。REITs有望成为我国不动产业拓宽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产、长期资产投资配置,实现双循环良性发展的枢纽。2021年5月,聚焦于基础设施,我国内地第一批真正的公募REITs正式上市。本文基于上述
学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金融服务业正面临着金融技术和金融信息的巨大冲击。股价信息含量作为衡量资源有效配置、市场定价和特质性信息的关键指标,反映了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与公司内在实际价格之间的差距。在上市股票股价更多的可以被非公开信息,私有信息解释时,该股价可以通过信号引导机制对投资者的买卖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提高投资决策,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因此股价能否反映更多的私有信息是股价信息有效含量研究的重点。目前随
学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以股吧、论坛为代表的互联网社区平台成为金融市场无法忽略的信息交流及传播渠道,不同于传统的媒体报道等社会舆论,网络舆论产生于企业的投资者,而不是机构投资人及媒体记者等“专家”,网络舆论对资本市场及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日益凸显,研究网络舆论对企业的影响,有利于多方位认识金融市场信息中介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备受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着企
学位
研发活动是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是对企业而言,研发活动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很多企业往往会因为看不到短期收益而对研发投入的意愿很低。目前我国希望打造一个依靠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因此研究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因素对于政府而言同样至关重要。企业能够依靠举债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存在的资金短缺的状况,但过多的债务融资或者不合理的债务结构
学位
利率对于宏观经济调配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十三五”以来,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有效性成为央行重要工作之一,利率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引起学者的广泛研究。本文尝试通过微观主体投融资决策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来探讨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本文使用2007年至202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年报财务数据、我国货币市场以及贷款市场利率构建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
学位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资产配置成为家庭金融决策的重要课题。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单一,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极大阻碍了家庭享受资本市场发展的红利。然而,这种状况在农村地区更为严重。中国农村家庭的金融资产多表现为现金和银行存款,而持有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正规金融市场风险资产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和城市水平。在此背景下,对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研究,一方面是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