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尔巴哈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当近代西方哲学认为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实现了完满结局时,费尔巴哈却以感性在黑格尔的理性体系上打开了缺口。他在对近代思辨形而上学和神学人本学的批判和颠覆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新哲学,即感性哲学,把哲学的研究从天上降到了地上。他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方式是:对感性原则和人的主体性的恢复,但是他的哲学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环境、批判途径等原因存在着内在缺陷,导致他的感性人学带有直观性和抽象性,最终没能实现哲学的真正变革。感性的人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思想的交汇点,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思想影响的进程是较确定的:它不是发生在1841年的《博士论文》时期,在此时期的主导原则是“自我意识”,也不是发生在稍后的《莱茵报》时期,在此时期的立脚点是理性——“人民理性”,这一原则“政治情绪”肯定是启蒙主义的,而在1843年的《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经由费尔巴哈最坚决而明确地把“现实的人”确定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并以此彻底取代了以“自我意识”为最高神性的哲学立场,表明了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热烈欢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最重要的是“劳动异化”理论,从中接受了人的本质异化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异化学说只涉及宗教和思辨哲学等人类精神生活方面的异化现象,而没有看到现实生活的异化现象。在《评李斯特》中他把现实的人同具体历史中的工业结合起来,既有工业与人的关系,也有以现实历史过程为主导,从历史辩证法出发对现实工业的人学批判,这一点,成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人本学批判的理论切入点,标志着马克思同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的彻底决裂,展现出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只是把人理解人“感性直观”而不是“感性活动”,费尔巴哈只谈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没有能在思想上继续前进,因为他无视革命的批判的实践。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纲领、核心与实质,特别地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两部著作代表着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和一个革命性变革的实施。马克思从劳动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出发真正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超越了费尔巴哈感性人学的直观性、抽象性。马克思以感性活动现实地确证了人的主体性,实现了人是真善美的统一。实践是人的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把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把改造世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