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番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杂交种纯度鉴定RAPD分析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q3324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樱桃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var.Cerasiforme Alef)为茄科番茄属的一种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热带国家。樱桃番茄果实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可溶性固形物高达7-8度,每100克鲜果中含水分94克左右,碳水化合物2.5-3.8克,蛋白质0.6-1.2克,维生素C20-30毫克,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矿物质等,可供生食、煮食或制成罐头贮藏,具有独特风味,是一种高档水果型蔬菜。樱桃番茄作为番茄属9个种中的一种,它的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但是樱桃番茄的分子标记包括RAPD标记目前几乎是空白,这势必影响樱桃番茄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利用和遗传育种。 本研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分子标记技术,首次对福建省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的32个国内外樱桃番茄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分子鉴定研究,分析这些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品种鉴定,旨在为种质资源鉴定和杂交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开展了: 1、建立了樱桃番茄RAPD分析的技术体系:25ng模板DNA,0.4μmol.L-1引物,0.15mmol.L-1dNTP,1UTaqDNA聚合酶,1.5mmol.L-1MgCl2,2.5μL10×PCR缓冲液,加入灭菌的超纯水至25μL。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min后进行下列循环,94℃变性1min,38℃退火1min,72℃延伸2min,循环数45,最后72℃延伸10min。 2、从2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7个引物,共扩增出214条DNA谱带,其中多态条带139条,多态性程度为64.95%。每个引物可扩增出2-12条多态性谱带,平均每个引物产生7.93条,谱带大小为270-2000bp。D=0.33时,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3类,野生种聚成一类,果皮为黄色和少数红色品种聚成一类,全部是红色聚成一类。发现樱桃番茄品种根据其重要特征,表现出一定的聚集趋势。 3、筛选出应用于樱桃番茄种子纯度鉴定的引物和建立了杂交种子的RAPD指纹图谱。从27条引物中筛选出了用于樱桃番茄种子纯度鉴定的引物18条:4条偏母型引物、5条偏父型引物、4条互补型引物、2条特异型引物及3条缺失型引物。利用互补型引物S172鉴定樱桃番茄种子纯度发现:21供试种子中有2个其他种子
其他文献
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镉等重金属在土壤中大量富积,致使蔬菜等农产品中镉严重超标,进而污染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锌则是蔬菜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氮肥形态(铵态
本论文以草莓为试材,就草莓植株对土壤有机化过程、控制性灌水和基质紧实度等根域环境因子变化的生理响应进行系统研究,阐明根域环境因子对地上部、根系形态建造、信号物质传导
We explore the (2+l)-dimensional dispersive long-wave (DLW) system.From the standard truncated Painlevé expansion,the Bicklund transformation (BT) and residual
听说福建省出版了一本大型画册《福建》,编者讲求实效,颇有胆识,整本画册没有用一幅领导的题词,就连当时的省委书记项南的题词也 I heard that Fujian Province published
机理I型植物在吸收和利用铁时,需将Fe还原为Fe,在此过程中Fe3’.还原酶起到了关键作用。苹果属小金海棠(Malus xiaojinensis Cheng et.Jiang)是机理Ⅰ型植物,也是铁高效基因型植物
Microthecin(2-hydroxy-2-hydroxymethyl-2H-pyran-3(6H)-one)作为某些菌类(如羊肚菌Morchella costata)及某些海洋红藻(如龙须菜,Gracilariopsislemanelformis)的次生代谢产
PtS2,which is one of the group-10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attracts increasing attention due to its extraordinary properties under exteal modulations as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fluctuation imaging is dependent on the blinking frequency of fluorophores. Consequently, improvement of the photoluminescence (PL) b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