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目前,药剂防治仍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主要方法,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一直是我国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主要杀菌剂,但由于其作用位点单一,油菜菌核病对其产生了抗药性。本文采用最低抑制浓度法对分离自我国甘肃、四川、青海、湖南、江苏、安徽6个地区的油菜菌核病菌对菌核净的敏感性进行测定;通过紫外诱变和药剂筛选方法获得油菜菌核病菌抗菌核净菌株;本文比较测定了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致病力、产菌核能力和对渗透压敏感性等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并测定了菌核净和其它药剂间交互抗性情况。最低抑制浓度法以含菌核净浓度为5mg/L和10mg/L的PDA培养基检测油菜菌核病菌对菌核净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测菌株均不能正常生长,但部分菌株可以产生菌晕。不同地区菌株在5m/l和10mg/l菌核净的PDA培养基上产生菌晕的频率不同,甘肃产生菌晕频率为95.97%,四川产生菌晕频率为76.42%,青海产生菌晕频率为90.00%,湖南产生菌晕频率为62.82%,江苏产生菌晕频率为23.01%,安徽产生菌晕频率为9.68%;EC50法测定结果表明:四川、青海、甘肃、江苏和安徽六个省份的EC50主要分布在0.6mg/L-1.0mg/L,未发现抗性菌株;通过紫外诱变方法获得抗性突变菌株16株,抗性倍数是86.0-201.2,平均抗性倍数是129.3,通过药剂筛选方法获得抗性突变菌株42株,抗性倍数是39.7-234.8,平均抗性倍数是136.4;抗性稳定性测定表明:紫外诱变和药剂筛选获得的油菜菌核病抗性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连续转代培养20代,抗性水平都有所下降,其中药剂筛选获得的抗性菌株抗性下降较紫外诱变获得的抗性菌株抗性下降快;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生理生化特性比较表明: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相比,菌丝生长速率较慢、产菌核数量较少,抗性菌株对高浓度葡萄糖和高浓度氯化钠比较敏感;通过抗性菌株对菌核净和多菌灵、腐霉利、异菌脲、戊唑醇和乙霉威的交互抗性的测定表明:菌核净和腐霉利、异菌脲之间存在交互抗药性,菌核净和多菌灵、戊唑醇、乙霉威间无交互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