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扩大就业、实现充分就业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福建省实现海西“两个先行区”的客观要求。福建省城乡就业依然存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大范围的摩擦性失业和隐性失业、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以及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突出问题。依托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就业的拉动是解决福建省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有利于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而且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为福建省的稳定与发展奠定基础。本文综合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方法,并借助SPSS和ORIGIN等软件展开研究。首先,在分析福建省城乡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比较三种解决就业问题途径的基础上,指出通过第三产业发展拉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其次,分析福建省三次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比重变化。在与国内外就业结构比较的基础上、运用库兹涅茨,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赛尔奎因和钱纳里等劳动力结构变动理论揭示福建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对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再次,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探析福建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对就业比重提高的推动,通过就业弹性分析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对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带动,利用SPSS软件分析第三产业结构对全社会就业的带动作用;并借助ORIGIN?软件生成福建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变动曲线图,在对比、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预测各行业未来就业潜力。最后,在综合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结论主要有:第一,福建省就业增长率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力不足;第二产业能有效带动就业,但是其就业弹性持续下降、就业拉动作用减弱;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其就业吸纳作用强劲,就业空间广阔,是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第二,从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从就业弹性来看,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带动0.38个单位的第三产业就业,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够更好的促进就业;从就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关联性来看,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能引起社会从业人员增加56.418万人,高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潜力来看,流通部门就业比重最大,而且将继续保持广阔的就业空间;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就业比重偏低,但其就业潜力巨大,是未来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就业比重将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继续提升;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偏弱。第四,第三产业拉动就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