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有6年,面对学界和政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淡出还是继续实施的争论,积极财政政策的走向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也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通过本文回顾总结了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及实施特点,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做出了客观评价,进而在理论和实绩的基础上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积极财政政策基本走向的一般性结论。 笔者认为,1998年我国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经典举措。这是因为,1998年我国经济明显出现了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现象。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我国本已存在的后短缺经济的新问题进一步显性化。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消费需求增长缓慢。迅速推进的医疗、住房、教育等各项改革,使人们的预期支出增加,造成居民边际储蓄倾向上升,边际消费倾向相应下降。二是投资需求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缓慢。国内需求不旺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叠加在一起,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放大效应,我国形成了通货紧缩的局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在反复权衡后,选择了扩大政府支出作为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启动了积极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通过调整支出政策,扩大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投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加大治理乱收费力度,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推进税费政策,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支持外贸出口;降低关税税率,扩大利用外资;减免税收,鼓励外商和社会投资;恢复征收利息所得税,刺激个人投资和消费。 政策实施6年来,成效显著。具体表现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了基础设施状况,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推动了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突出了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相结合;刺激需求与改善供给相结合;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相结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的特点。 在充分肯定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积极财政政策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支出政策扩张性与税收政策紧缩性的矛盾。二是投资项目资金来源的选择存在税收保吃饭、国债保建设的误区。三是国债资金投向出现失误,突出表现为:在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同时又不断为公务员加薪;扩大内需应增加农民收入,但积极财政政策支农的力度极为有限。 正是由于同时存在上述有利和不利影响,当前对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应淡出一直没有形成定论。笔者从经济周期理论、赤字和国债规模及公共部门未被计入预算的债务状况三个方面对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一项不可持续性的政策,不能长期化。但为了保证经济景气的持续、稳定回升,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协调性,积极财政政策在近期内仍有继续实施的必要。同时应考虑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与投向的适度调整,即逐步减少基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目的而增长的国债数额,同时将国债资金投向转为公共服务领域。 按照以上思路,笔者认为在制定和调整财政政策时应着重考虑以下问题。一是逐步减少国债发行规模,二是加大财政对扩大就业的支持力度,三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四是对税制进行结构性调整,五是调整和完善分配制度,六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七是发挥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 财政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但财政政策的运用也受经济背景条件和自身运行规律的制约,因而这项政策的效果不是始终不变的。笔者以西方发达国家公认经济增长最快的德国和日本为例,分析了经济增长自然下降的趋势,证明试图长期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没有先例的。我国做为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合理区间确定为6%一7%为宜。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在面临经济下滑威胁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用扩大财政赤字增发国债的办法刺激经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千预以挽救市场失灵,其效果是显著的。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政府干预终究是有限度的,还是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弥补政府的不足。与其强化政府干预不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从而调动民间力量的积极性。经济长期增长并不完全取决于政府投资,而最终取决于企业,企业作为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主体,其创新能力和动力决定着经济增长水平。在宏观调控中对于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其转向可持续财政政策的过程,正是体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功能结合与优势互补的动态过程。财政政策从长远来讲应该是适度从紧并趋于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