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中西部地表水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及人工湿地净化效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ifu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各类废水直接排入到自然水体当中,造成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加上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之前上升了1℃左右。两者共同作用下,水体中蓝藻种群大量繁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蓝藻水华现象频繁爆发。部分蓝藻会产生一系列的蓝藻毒素,这些蓝藻毒素会对水生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产生有害影响,严重威胁人类、动物以及其他真核生物的健康。其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以其较高的生物毒性和危害的普遍性,被认为是危害最大的一类蓝藻毒素。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现象严重,且该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针对该地区的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的数据相对缺失,用于微囊藻毒素污染控制的生态净化技术也严重不足的现状。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温室模拟试验,针对吉林中西部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进行野外调查,同时本研究以MC-LR这一微囊藻毒素的典型变体为研究对象配置的合成废水,开展了人工湿地对氮(N)、磷(P)营养盐和MC-LR的去除效果的模拟实验。探究其处理过程中的关键过程和去除机理,筛选出了合适的基质材料,探究并验证了微生物燃料电池和生物炭投加强化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可能性。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本研究中针对吉林中西部部分地表水体的野外调查发现,该地区的主要污染物为总氮(TN)和总磷(TP),属于劣V类水体的位点占所有调查位点比例的63%。在调查的所有地表水水体中,均有微囊藻毒素的检出,检出率高达97%。在YS水库的一采样位点当中,微囊藻毒素浓度高达2.411μg/L。在烧杯模拟实验中,东北典型的低温冻融过程会抑制微囊藻毒素的自然降解,一旦自然水体融化,微囊藻毒素的风险依然存在。(2)除了铁碳基质填充的人工湿地,植物的存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其他人工湿地对于营养盐和MC-LR的去除效率。在本研究供筛选的四种不同基质的人工湿地中表现出不同的净化效能。所有类型的人工湿地均表现出良好的脱氮效果,去除率均超过90%。以陶粒和铁碳为基质的人工湿地在TP和MC-LR的去除上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性能。但是在高浓度MC-LR进水负荷下(15.00μg/L),除陶粒为基质的人工湿地外,其余人工湿地的出水MC-LR浓度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规定饮用水限值(1μg/L)。根据微生物群落分析,植物的存在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提高了多种功能微生物的相对丰度。以陶粒为基质的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而以铁碳为基质的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构成较为简单。(3)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污水处理技术,以其对难降解有机物的良好处理效率并可以将有机质能转化为电能的特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人工湿地(MFC-CWs)可以强化人工湿地对于营养盐和MC-LR的去除效果。闭路运行的MFC-CWs在氮、磷营养盐和MC-LR的去除性能要优于开路运行的装置。海绵铁在阳极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MFC-CWs的产电性能,降低系统内阻。但是海绵铁的加入使得阳极吸附性下降,导致其TP和MC-LR的去除性能下降。此外基于微生物群落分析,三个处理组的阳极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差异。常规MFC-CWs中的微囊藻毒素降解菌的相对丰度要高于其他处理组,而海绵铁的加入促进了电活性细菌(EAB)在MFC-CWs系统内部的生长和繁殖。(4)生物炭表面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大量的官能团,使得人工湿地对各类污染物的吸附性能上升,在人工湿地中投加生物炭不仅提升了营养盐和MC-LR的去除效果,还减少了人工湿地内胞外聚合物(EPS)的产生。与未投加生物炭的对照组相比,投加生物炭的人工湿地的NO3--N、TP和MC-LR的去除性能显著(p<0.05)提高。且各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随着生物炭投加比例的不断增大而提高。此外投加生物炭的人工湿地中EPS的含量也显著(p<0.05)降低。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在添加生物炭的人工湿地中,与氮、磷营养盐去除和微囊藻毒素降解相关的功能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均有所增加,进而提高了人工湿地中的污染物的去除性能。说明人工湿地中投加生物炭能实现营养盐和MC-LR的高效去除,并且降低系统堵塞的风险,延长系统使用寿命。综合各污染物去除效率和经济成本,生物炭投加比例为20%的人工湿地可作为本研究中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和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最佳生物炭投加比。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为探究不同生长时期水稻品种耐盐碱性的差异,本研究选用89份利用高能重离子束辐照诱变水稻品种“通禾899”获得的突变体材料对其进行萌发期耐盐碱鉴定,以萌发率相对盐碱害率为指标筛选出10份典型突变体材料进行幼苗期及全生育期田间耐盐碱鉴定与评价。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对苗期和全生育期水稻的耐盐碱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可用于萌发期、幼苗期以及全生育期水稻耐盐碱鉴定的评价指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水稻在萌
学位
三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湿地资源,对于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长期来该地区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湿地综合生态效益下降,土壤肥力流失和生态系统功能衰退。为了保护逐渐丧失的湿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该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退耕还湿等生态措施的开展,使得该区湿地土壤环境和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农田恢复成湿地后,水分和养分
湿地的水文功能退化会导致大面积的湿地土壤暴露在空气中,增加土壤有机碳(SOC)的分解速率和温室气体排放速率,使SOC含量下降。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SOC碳库储量及分子结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一方面通过吸附、共沉淀、络合等方式形成铁结合态有机碳(OC-Fe)使得OC避免遭到微生物分解;另一方面,当OC-Fe处于厌氧环境下,铁还原菌能够通过异化铁还原的方式导致铁氧化物所固持的OC被重新被释放。因此
松嫩草地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区域草地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许多植物具有重要的饲用及食用价值,因此合理利用这些草地植物便显得十分重要。植物营养品质的测定往往需要借助仪器测量,费时费力,但对于植物形态性状及单株产量的测定相对容易的多。本研究通过分析植物形态性状、单株产量及品质的相互联系,建立相关数学模型,以期用形态性状及单株产量等指标来指示植物内部营养品质的变化。以松嫩草地30种草地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微地形是影响盐渍化土壤性质和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区广泛分布微地形,微地形的存在加剧了土壤盐渍化,且微地形导致了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再分配,进一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为了进一步了解东北苏打盐渍土在微地形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异特点以及植物对微地形的响应,通过选择具有典型微地形特征的苏打盐渍土作为试验区,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试验区内相对高
土壤盐渍化是造成土壤荒漠化和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土壤在盐渍化的过程中会失水板结,溶解大量可溶性盐类,对植物产生强烈的毒害作用,抑制植物正常生长。土壤盐渍化已成为制约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在大尺度范围对土壤盐渍化进行监测,为盐渍化土地的合理改造和开发提供数据支持。当前,利用遥感手段对土壤盐渍化的监测大多是针对裸露或稀疏植被覆盖的土壤,而对植被覆盖下的盐渍土,
近年来,畜禽废弃物中的重金属逐渐成为影响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原因,也成为了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取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规模化养猪场及养鸡场废弃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钝化剂,与玉米秸秆混合进行好氧堆肥处理,对其中的重金属铜(Cu)、锌(Zn)进行钝化稳定化研究。采用好氧堆肥控制试验,调节堆肥条件,优化无害化处理工艺参数,根据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变化筛选高效能重金属钝化剂;并通过室外堆肥优化重金